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52310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 味觉;口淡;口涩;辨证施治味觉异常,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外在反映,以脾胃病证多见。常见的有苦、淡、甜、酸、涩、咸、辣等。1 味觉异常的辨证与辨病1.1 口苦 多见于胃肠热证、肝胆热证,辨病以急性炎症为多。亦有肾气衰微虚阳上浮所致,临床不多见。1.2 口淡 多见脾胃虚寒,辨病以肠炎痢疾为多。1.3 口甜 肝脾痰火、脾胃湿热为多。此外,有脾气虚不能收敛津液而致“脾精上承”者,则为虚证。辨病多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炎症、糖尿病。1.4 口涩 多见肝胆郁热,土败木贼证,辨病多见癌症晚期,常伴纳差。涩亦主阴津不足,或肝郁化火伤阴,或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多

2、见于神经衰弱。1.5 口酸 多见肝经火旺,辨病多见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返流性食管炎。1.6 口咸 主肾阴阳两虚,多见于各种脏器功能衰竭,亦有少数属肾经湿热或心肾不交的轻症。1.7 口辣 多肝肾阴虚,风阳扰越,或无形气火夹痰为患,心胆不宁。辨病在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多见。2 味觉异常的注意问题2.1 正常人劳累思虑过度,睡眠不佳,亦可有短暂、轻度味觉异常,如口涩等,不需治疗,休息后可自行消失。2.2 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甲硝唑、少数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致味觉异常,停药后可消失。2.3 经过治疗味觉逐渐恢复,是病情好转,反之则表示病情发展,没有得到控制。2.4 单凭味觉异常不能了

3、解疾病全貌,要综合全身症状辨证施治,如口苦,多心胆火热,亦有非火热之证。肝肾阴亏,真阳浮越,肝风内动除可见四肢颤抖、面赤眩晕,失眠耳鸣外,也可见口苦;景岳全书:“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症。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治当培补肝肾。素问评热篇:“故水在腹者,必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口苦属真阳浮越,宜桂附八味丸以引火归原。口苦久不愈,须细审是否为实中夹虚,或真虚假实,以免虚虚实实而误。2.5 信古而不泥古。古代医家有“热胜则苦,寒胜则咸,宿食则酸,烦躁则涩,虚则淡,瘅则甘”之说。又有根据五行规律“心热口苦,肺热口辛,肝热口酸,脾热口甘,肾热口咸”之说。确实能反映临

4、床一般规律,但也有不符合的病例,需四诊合参,具体分析。2.6 对古医籍论述,要验之临床。如张氏医通;“口甘若脉滑,兼嘈杂,属痰火,宜滚痰丸”,用于临床确有效。素问奇病论篇提出佩兰治口甜,沿用至今,但笔者经验,需大量30g,煎沸即服才有效。至于丹溪心法口具酸苦臭辛咸之异:“肺热口辛,宜泻白散”之说,笔者不敢苟同,很少有口辣患者,四诊合参属肺热证者。2.7 口味异常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或经常变换,或苦或淡,或酸或甜(神经性味觉异常),常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不可名状的不适,可诊为痰热扰心,温胆汤加减,每每取效。2.8 治疗味觉异常,需时刻顾护脾胃。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他脏之病致味觉异常,盖已累及脾胃使然。味觉异常又常伴纳差。故治疗当刻刻顾护脾胃。虚证固然,实证热证,亦当略减苦寒泻下药,不可久用,待病情好转,即和胃理脾收功。年老体虚者,更应注意。脾胃属土喜甘,健脾开胃,须甘味以调之,如内经太素五脏脉诊;“宜以甘味药调其脾气,脾胃气和,即四脏可生也。”甘药有黄芪、山药、扁豆、谷麦芽、芡实、薏苡仁、莲子等。又常辅芳香药行气和胃,如藿香、佩兰、砂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