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519915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0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重点(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1、 管理信息系统(MIS)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前提,在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作业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2、 管理信息系统虽是一个人机系统,但机器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是一种辅助管理的系统,计算机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它面向管理。利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应用三大要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内涵,从而形成系统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3、 三大支柱:

2、数学 管理学 计算机4、 特点:面向管理决策 综合性 人机系统 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应用数学 管理理论 决策理论 运筹学)5、 发展: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管理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6、 分类:从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事务性管理信息系统 行政机关办公型 专业性7、 基本组成部件:信息源 信息处理器 信息用户 信息管理者(9)8、 层次结构:根据处理内容和决策层次把企业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A、战略计划层: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处理长期的和全局性的问题,关注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长远发展战略,信息具有

3、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决策带有风险性和预测性,结构和半结构化决策 B、管理控制层:中层管理,主要任务是实现管理控制和制定战术计划,有数据处理和决策功能,结构化决策。 C、运行控制层:基层管理。作用是确保现有设备和资源的充分有效地运用,以求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有效的完成各项业务活动。9、 硬件结构: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物理性能、连接方式。 硬件设备在构成网络系统时有星形、环形和总线三种形式。9、数据:对客观事物具体属性进行描述与记载的物理符号。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对使用者有用的数据。特征为:事实性 时效性 不完全性 层次性 可变换性 价值性 可压缩性 信息与知识:知识是信息的结晶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

4、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为信息量的度量。 信息的价值=实用信息获得的收益获得信息作用成本10、 系统:在一定环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分为 自然系统 人造系统 复合系统 处理方法:A、分析:将整个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并显示出他们之间的结构, 得到一个问题结构图 B、综合:按问题结构图将每个子问题的解综合起来,组成整个问题的一个解 决方案。管理信息: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收集的,经加工处理后对组织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数据总称。信息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部件组成的,为实现某个目标对信息进行输入、处理、存储、输出、反馈的控制集合体。 信息系

5、统分类:事务处理系统TPS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知识工作系统KWS 管理信息系统MIS 决策支持系统DSS 主管支持系统FMS11、 决策: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思有选择的活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实施问题类型:结构化 非结构化 半结构化12、 MRP 销-产-供部门物料信息的集成,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优先级计划 供需平衡原则,需要主生产计划MPS 物料清单BOM 库存信息 MRP物流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财务账与实务账同步生成,实现企业整体效益与物流资金流的集成。 ERP 客户供应商制造商信息的集成。工商企业应用模型:MRP-MRP-ERP-CRM

6、-SCM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1、 计算机发展阶段:1946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0世纪50 真空电子管计算机 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 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70年代末到至今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2、 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3、 操作系统功能: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4、 数据通信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结合分散在远程的终端装置或其他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彼此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设备总称。,主要由中央处理装置、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及相关设备组成。通信线路的优劣由传输速率和出错率来衡量。

7、5、 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数据收集 数据转换 数据筛选、分组和排序 数据组织 数据运算 数据存储 数据检索 数据输出6、 数据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在此结构上多的运算或操作。分为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包括: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数据的物理结构:又称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一般有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在数据结构中,表征某一数据结构特点机器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称为结构的结点。存放结点本身信息的域称为数据域,存放结点与其他结点关系信息的域称为指针域或链域。存放与结点有关的结点的地址称为指针。若干个带指针的结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链。7、

8、 线性表:数据结构形式本质上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 当线性长度为n时,作一次插入或删除操作平均移动n2个单位,线性表仅适用于经常进行检索但数据不经常变动的情况。 结点之间逻辑关系由指针表示,所以在插入和删除时只需改变前后结点的指针,不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移动。树是结点之间有分支及层次关系的结构。8、 数据文件: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记录是文件中科存取的最小单位,由若干数据项构成。数据项是文件中科使用的最小单位。 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顺序文件 索引文件(最高四级 索引文件索引表查找表第二查找表第三查找表) 直接存储文件(散列文件)9、 数据库:以

9、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10、 数据库系统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所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的总体。 数据库设计步骤:用户需求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模型: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 三种: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逻辑结构为二维表,每个关系为一张二维表,相当于一个文件,每一行为一个元组,相当于一条记录,描述一个实体)11、 计算机网络: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介质: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 协议:网络设备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 节点: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

10、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交汇点。 链路: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12、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包括:点-点信道网络(星形 环形 树形等) 共享信道网络13、 计算机网络分类:局域网 广域网 综合业务数字网 Internet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重点)1、 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系统化开发方法)生命周期:任何系统都会经历一个由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更新换代的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系统设计解决如何做的问题(how),考虑采取什么信息技术;系统分析指出要做什么(what),不关心使用什么技术

11、。特点:1、自上而下整体性分析与设计和自下而上逐步实施相结合。 2、用户至上原则 3、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 4、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6、工作文件标准化、文献化优点: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在整体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严格区分开发阶段。缺点:起点太低,所使用工具落后,致使系统开发周期过长,带来一系列问题。要求系统开发站在调查中就充分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不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不能较大范围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结构化程度较高、用户需求非常清晰明确、用户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不变的系统的开发。

12、2、 自上而下:基本出发点是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着手,将企业看成一个整体,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优点:整体性好,逻辑性较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把握总体、综合考虑系统的优化。缺点:工作量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开发难度大,周期较长,系统开销大,所冒风险大。3、 自下而上:从企业各基层业务子系统的日常业务数据处理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业务功能,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优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识事物的习惯,易于被接受和掌握。缺点:缺乏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协调性,难以完整和周密,难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系统开发,以及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自上而下的方法用

13、于总体方案的制定;自下而上的方法用于系统的设计实现。4、 原型法:快速开发系统的一种开发模式。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从而使用户及早的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基本思想: 并非所有的需求在系统开发以前都能准确定义;提供快速的系统建造工具;需要有实际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系统模型;系统开发中大量的反复修改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开发过程: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初始原型;对原型进行评估;修正和改进原型。类型:丢弃式、演化式、递增式优点:减少开发时间,提高系统开发效率;改进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信息交流方式;用户满意程度高;应变能力强。 缺点是:不适

14、合大系统、复杂系统直接使用,开发过程管理困难,对系统过多的修改完善会使用户缺乏耐心。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更易于被用户接受。应注意的问题:应当重视开发过程的控制;应将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结合,整体上使用生命周期法;应当充分了解原型法的使用环境和开发工具;注意适用范围。5、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对象: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在计算机程序世界里的抽象表示,是现实世界中个体的数据抽象模型。对象是一个封闭体,由标识、数据、操作和接口四部分组成。 类:又称对象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包括:标识、继承、数据结构、操作和接口。 消

15、息:为了完成某些操作而向对象发送的命令和命令说明。由外界传来的会引起状态变化的消息。 继承:一个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 封装:又称对象隐藏,把对象及对象的方法、操作的实现封闭在一起,对象的封装性是面向对象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对象的应用者只能看到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是隐蔽的。 多态:不同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后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的现象。6、 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 A、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B、面向对象分析(OOA):所强调的是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面向对象方法所需求的素材进行的归类分析和整理,而不是对管理业务现状和方法的分析。基本步骤为:确定对象和类;确定结构;确定主题;确定属性;确定方法 C、面向对象设计(OOD):对象定义规格的求精过程;数据模型和数据库设计;优化 D、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7、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一种集图像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