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51435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献号 】 1-351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 【原刊期号】 200306【原刊页号】4549【分 类号】 F11【分 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 200404【标 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作 者】汪斌 / 耀【作者简介】汪斌,男, 1951 年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310027)耀,男, 1972 年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 310027)【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 从 而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 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 化、在当代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效应、 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述评, 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进行展望。【摘 要题】产业经济学【关 键词】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分工【正 文】20 世纪 50 60 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 象的研究,已著述颇多。进入 80 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 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 相应地, 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 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 础上,已有所突破。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 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顾和述评, 并指出其研究的 发展趋向。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

3、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 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 是一种产业在空 间上移动的现象。 70年代,特别是 80、9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 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即: (1)当前的国际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发达国家之间、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 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注的渠道。 不仅如此, 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公司

4、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 (2) 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 家、跨国公司成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 (3) 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 业价值链可分解度的深 化和生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把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他国和在 核心环节进行战略联盟的方式。 (4) 产业转移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衰退产业的转移和加速培育新的主导产业,而 是更注重整个产业在全球的优势整合以寻求全球竞争优势。(5) 除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外,跨国战略联盟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一 种重要的实现机制。为了反映这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必须对现有的概念进行拓展。

5、一、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关于引起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学界主要从一国的供给条件、国家行为、经济发展 水平、局部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易斯(W.Arthur Lewis)认为,引起20世纪六十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 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 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 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 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阿瑟易斯,1984)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 础之上。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 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 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小岛清 (Kiyoshi

6、Kojima) 在“边际产业转移论”的推论四中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立足 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 应该采用先找出本国两种商品的成本比率, 用来和外国的同种比率相比较这样 一个“比较之比较的 公式”。固然要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率理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是也应该把供给可能 性论、地点选择论、以及从经营学角度的研究方法等等考虑进去。 (小岛清, 1987)可见,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 资和产业转移,是以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的。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 移现象。他将产品生 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

7、产品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产品的特性存在很大差别。 他认为,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 产品的特性会发生变化, 将由知识技 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换。 相应地, 在该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 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 化,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转移。(R.Verno n,1966)弗农的观点,尽管仍以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为 前提,却独辟蹊径,以产品属性的变化,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从发展中国家视角来研究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发展中 国家出于发展的压 力而被迫实行的用国工业化替代大量

8、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劳尔普雷维什,1990)他的观点,借鉴了汉密尔顿、斯特等人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 际产业转移的影响80年代初期, 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在该理论 中,邓宁把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注: 继民、史月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 展与我国的对外投资”,宏观经济研究 2001 年第 2 期。)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国基本上处于国际产业单向 移入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 GDP 的增加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该国逐渐走上 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改变

9、原先国际产业的单向移入,真正加入到产业国际转移的行列国当中。应该说, 该理论为解释发展中 国家,主要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转变问题提供了 一定的理论依据。就经济发展阶段如何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卢根鑫作了进一步深入阐述。他认为,产业贸 易与产业投资促进了而重合产业的存在是导致国际产业转才使发达国家被迫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根源于两类国家之间劳动力价值决定技术构成相似性与价值构成相异性的重合产业的成长, 移的基础。由于价值 构成的相异性导致了重合产业绝对成本的高低落差, 产业国际转移。而重合产业价值构成的相异性表现在劳动力价值上的相异, 因素的差异,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

10、水平的落差。 (卢根鑫, 1997 )此外,威尔斯 (L.T.Wells) 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 (Sanjaga Lall) 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 韦尔 (John A.C antwell) 和托拦惕诺 (Paz Estrella Tolentino) 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注:建南: “发展中国 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经济学动态 2001 年第 2 期。)则从局部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国际产业转 移现象。这些理论,对于解释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产业的国际再 转移现象有一定说 服力。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客体演化根据易斯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真正启

11、动于十九世纪后期工业先行国与第三世界在国际 分工中地位的分化。这种分化, 即工业国和农业国这种国际分工的初步形成, 实际上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 十五年间。它起因于两个原因: (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第三世界铁路建设的兴起;(2)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工业先行国对橡胶、铜、石油、铝矶土等工业原材料的大量需求。(阿瑟易斯,1984)可以说,十九世纪末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就其客体而言, 主要发生在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 由于受当时殖民体系的影响, 产业转移 主要局限于殖民地和 宗主国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的复兴、日本的崛起,大批殖民地的独立和这些国家工业 化的起步、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以

12、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等, 种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该时期的国际产业转移 迅猛发展。此时的产业转移, 已拓展至工业制成品领域, 不仅在结构上逐步升级, 而且结构升迁的周期明显缩短。 该时期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 不仅有欧美学者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进行考察, 更有日本学者根据日本实际, 从 后起国的角度展开分析。 如,日本学者赤松要等人从日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东亚这一国际区域展开研究而形成的“雁行形态论”基本型及其变型I、 n,反映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由消费资料产业向资本资料产业、轻工业向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演化。 (注: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原理及其对中国 的应用分析 ,上海

13、人民 2001 年版。)这种结沟演进趋势, 同工业先行国突破一国限制, 在全球围进行结构调 整的趋向 吻合。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工业先行国在全球围进行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又如,小岛清于 70 年代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提出的边际产业扩论中认为, “对 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 (这也是对 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依次进行。”进一步, “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 更一般地称之为边际 性生产,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 ”主“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 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

14、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 ”(小岛清, 1987)小岛清的边际产 业扩论,不仅研究整个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且已涉及到企业、生产工序的国际转移问题。附图图图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拓展模型Z A Tan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使之动态化和系统化。如图一所示,Z A Tan将产品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并将对应的市场结构分为直接出口(DS)、中间产品出口和当地组装(IL)、当地生产(LP)三种。对于高档产品而言,对应的市场结构以DS为主,IL为辅;中档产品则以IL和LP为主,辅之以DS;低档产品则以 LP 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框架基本保持不变,唯一变化的是随着产品生命周 期的

15、演化,高、中、低档产品系列中所包含的产品容的变化。 新的产品不断充实到高档产品系列中, 与此同时, 高、 中档产品系列中的一部分降级并充实到中、低档产品系列中去。(Z A Tan,2002)与上述模型相对应,就国际产业转移而言,外国直接投资者将高档产品的生产主要放在本国进行, 辅之以中间产品出口和国外组装; 就中 档产品而言,产品在国外组装的同时,生产也逐步向国外转移;低档产品的生产则完全转移至国外进行。Z A -Ta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上是从产品系列的角度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三、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此,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当代, 国际产业转移的客体, 即产业本身, 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 都进一步拓展。 钟阳胜认为,目前,世界产业转移呈现如下历史趋势: 一是把前几次产业革命发展起来的以传统机械技术为基 础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中等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是发达国家把一部分以现代技术为基础 的技术密集型的重化 工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等,转移到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三是当代最发达国 家,如美国和日本等,把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