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507709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人之辩,胜雄师百万-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一、对文本的解读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1、 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自成体系,跃宕起伏,极为耐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可分为:“进退两难,临危请命,智勇对敌,完璧归赵”四个层次,其中“临危请命与智勇对敌”是重点,把蔺相如的智勇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个故事

2、,渑池之会,可分为“秦王约赵王会见,相如劝赵王赴会,廉颇作抵御准备,秦王要赵王鼓瑟,相如逼秦王击缶”五个层次。其中重点是“劝赵王赴约,逼秦王击缶”可见蔺相如之勇;作抵御准备,秦王不敢怎样,可见廉颇之威。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可分为:“廉颇不服,相如躲避,相如放话,廉颇请罪,将相和好”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特别是廉颇不服,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是廉颇小心眼、太自私。另外,相如的“躲避与放话”这个做法是很值得研究的。全文的三个小故事是由蔺相如与廉颇的关系变化连起来的,文章用了两个过渡段,一个总结的话,将三个小故事变成了一个“将相和”的大故事。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时代背景介绍。秦国之强,

3、秦国之好斗常侵略别国,成了故事的基础。若无强秦,则无他事(赵王不用因秦想换璧而着急,不用因“会见”而犹豫,蔺、廉不会因抗秦而和好)。2、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

4、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3、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是第一主角,廉颇是第

5、二主角。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用史记的原话说是:“其人勇士,有智谋”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课文中最中心的一个词就是第四小节中“勇敢机智”。“勇敢机智”表现在哪里呢?(1)、第6小节,蔺相如讲的话。A,蔺相如表示自己愿意到秦国去。这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请命”?赵王着急,大臣无策(具体在文章的第3小节中,而蔺相如愿意到秦国,可见“勇”)B,“如果就;如果就”这两个条件复句。特别是后一个句子中的“一定”这个词语。蔺相如说“一定”,但还有“不一定”情况啊?如果秦王拿了

6、璧又不交城,还将蔺相如永远留下,怎么办?所以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蔺相如之勇,从“一定”中就能读出蔺相如之智,因为蔺相如是胸有成竹的,他不是莽撞行事,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蔺相如对国家之忠,愿意为国赴汤蹈火。(2)、第8小节中“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

7、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3)、第8小节中的“理直气壮”是一个很关键的词语,抓住这个词语教学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蔺之理直,直在何处?一是拿城换璧是秦王亲自允诺的,现在却没有诚意。二是既然是拿城换璧,应当先交城,再献璧。这样就可以带到前文。“气壮”更是重点,第8小节中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描写,无不体现“气壮”,比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璧要往柱子上撞。”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还应联系“在什么情况下”,他是只身在秦王面前,在秦王宫中啊!(4)、第9小节。A,一个细节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代化了妆,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8、可见蔺之智,他知情况不妙,就及早行动。B,一个很重要的词“大大方方”。首先是在什么情况下大大方方?蔺相如现在手中无璧,去面见秦王这是欺君啊!可他“大大方方”,可见勇;最主要的是他讲的话“大大方方”,表现在:一是直接告诉秦王璧已归赵,不作掩饰,可谓勇;第二要求先交城再献璧,抓住要害(这本是秦王的意思)可谓智;第三,你杀了我也没有用,因为你杀我天下人都会说秦国没有信用,以求得自己的后路,可谓智勇双全。(5)、第11小节,蔺相如认为应该赴约,可见智勇。(6)、第13小节,蔺相如的“生气”、“说”、“再请求”、“跟你拼了”可见勇,也可见爱国。 (7)、蔺相如的智还表现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当廉颇要

9、给蔺相如下不了台时,蔺相如采取的是回避的策略。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说蔺相如见廉颇如鼠见猫似的以后,蔺相如才放出话来,说自己并不是怕廉颇,而是为了赵国利益。蔺相如的这种做法是智的表现!为什么?因为蔺相如知道廉颇之为人,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缓冲,蔺相如马上说自己不怕廉颇,也许效果会不太一样!蔺相如的顾全大局,集中体现在他回避的做法及对手下人说的话中,这好理解就不展开了。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

10、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表现在文中:(1)、第14小节,秦王不敢拿赵王怎样。(2)、第15小节:要给蔺相如一个下不了台。这段话千万别曲解为廉颇的小气自私,而应是廉颇的直爽率真。因为他心中有气,直说了,而且廉颇也没有想让蔺相如怎么样,只是想让他下了台,羞辱一下而已,不像有些政治斗争暗地里来一手,要了你的命!(3)、第18小节,重点是“负荆请罪”“同心协力”两个词语。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4、相关链接战国我

11、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大夫、卿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

12、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

13、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三、教学重难点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四、关于课文切入点。处理将相和这样的传统课文,因袭固有思维和做

14、法,难有突破。假如能找到文本意义的“波澜处”或叫“冲突处”,就能使教师冲破教学定势,激活思维,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刻、宽厚、灵活,更富情趣的文本解读。教将相和,我尝试着抓住文中大将廉颇说的“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作为这篇课文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研读“嘴”字,建构“教学骨架”,由此辐射全文,进行卓有成效的品读对话,多角度、立体化的解读历史人物,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流程和实效上的簇新气息。五、教学流程课前布置预习:1、文中有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如,“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让学生查字(

15、词)典,了解其基本意思。2、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一)、揭示课题,理清文章思路。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师: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大家已经预习课文,谁能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3、师:通过“和”这个字,你能读出什么?4、师:既然有和,那么在和之前一定有一段不和。因此这篇课文应该是讲廉颇与蔺相如从不和再到和。教师板书:不和和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故事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二)、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1、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文中“将”“相”失和的原因所在,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把直接叙述将相失和原因的句子

16、找出来。学生从“负荆请罪”故事中找出廉颇愤懑不平的原话。课件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师生互评共创中,读活人物情态。 2、 师: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换句话说,就靠耍嘴皮子,没有什么能耐。对吗? 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板书:一个大大的“嘴”字,并画上“?”)究竟有何特殊之处,读出“嘴”的背后意思。3、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怎样说的,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学生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