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50705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一 、选择题番茄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得到了无籽的番茄果实。它的果皮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 )A12条 B25条 C48条 D36条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B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C研究历程主要依据进化理论的构建D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

2、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ATG GGC CTG CTG AGAGTTC TAAl 4 7 10 13 100 103 106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下表为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某种遗传病在四个家庭中发病的情况。据表推断最符合遗传规律的是 ( ) 家庭成员甲乙丙丁父亲患病正常患病正常母亲正常患病患病正常 / 儿子患病患病患病患病女儿患病正常患病正常A甲家庭的情况说明,此病一定属于

3、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B乙家庭的情况说明,此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C丙家庭的情况说明,此病一定属于显性遗传病D丁家庭的情况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对图中a、b、c、d代表的结构和物质描述正确的是()Aa为质粒RNA Bb为限制性内切酶Cc为RNA聚合酶 Dd为外源基因下列各育种过程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A小麦育种,F1自交,选择F2中矮秆抗锈类型,不断自交,不断选择B亲本杂交,取F1花粉,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选择所需类型C酶解法去除细胞壁,物理法或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植物组织培养D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受体细胞,需用鉴别培养基鉴定,用病原体感染 (1)马(2N

4、=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基因重组 D、生殖隔离下表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基因操作的名词及对应的内容,正确的组合是()供体剪刀针线运载体受体A质粒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大肠杆菌等B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质粒大肠杆菌等C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质粒大肠杆菌等D大肠杆菌等连接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质粒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了人类遗传病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一家族中有的成员患甲种遗传病,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如图是该

5、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该家族遗传系谱图,现已查明,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对该家族系谱的分析判断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8的致病基因中有一个来自1C甲病是性染色体病,乙病是常染色体病D若8和9婚配,则后代患乙病概率为1/8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A胸腺嘧啶 B腺嘌呤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

6、是个体而不是群体二 、填空题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2)、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类。(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组,原因是_。(4)通过矮秆抗病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

7、用方法、结果和结论)将生物随飞船带入太空,可进行多项科学研究。如植物种子经太空返回地面后种植,往往能得到新的变异特性。这种变异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种子经太空中的_辐射后,其_发生变异。现一般把这种育种方式称为_。试举出这种育种方式的一个优点:_。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0:变异育种及进化答案解析一 、选择题BA 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者的多样性,体现了分子、个体、生态系统三层次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化石。BDD解析:a为质粒DNA,b为限制性内切酶把质粒切开,c为DNA连接酶把外源基因和质粒连接到一起。解析: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检测是通过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8、实现的,目的基因的表达则可通过生物体是否具有相关性状确定,若为抗虫基因,则可用病原体感染的方法确定。答案:DDC解析:供体是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受体是接受目的基因的生物,剪刀是限制酶,针线是连接酶,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C解析:根据3、4、8,“无中生有”为隐性及利用反证法确定乙病不可能是伴X遗传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5、6、9,“无中生有”为隐性,又知道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甲病只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Xb来表示甲病基因,a表示乙病基因,则8基因型为aaXBXb(1/2)或aaXBXB(1/2);9基因型为:AaXbY(1/2)或AAXbY(1/2),两者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

9、1/21/4,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D解析: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UA,AT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正常单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CG碱基对,因此被替换的可能是G,也可能是C。B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如果发生进化,那一定是有基因频率的改变。二 、填空题解析:(1)将F1高秆抗病类型自交,在F2中可获得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和矮秆易感病四种类型,从四种类型中选择矮秆抗病。该矮秆抗病类型的基因组成为ttRR或ttRr,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ttRr)在矮秆抗病植株中

10、占2/3。(2)B组中矮秆抗病类型是由F1高秆抗病类型的花药离体培养直接获得,其基因组成为tR,属单倍体,高度不育。(3)由题干信息可知,A为杂交育种,B为单倍体育种,C为诱变育种,因诱变育种具有突变率低且不定向等特点,所以C组最不易获得矮秆抗病品种。(4)矮秆抗病是单倍体,要经过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才能得到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基因型ttRR,全部为纯合体。(5)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属于变异。导致变异的原因有两种:环境条件导致的不可遗传的变异和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所以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可能原因的实验思路是通过判断该变异性状能否遗传来获得结论

11、,若该变异性状能遗传,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若该变异性状不能遗传,则是环境引起的。实验方法有两种,其一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其二,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1)自交2/3(2)(3)C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00%(5)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宇宙射线 遗传物质(或DNA或基因) 诱变育种 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