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50540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30 分 )DA 、 教师的教B 、 学生的学C、 教学方法D、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育心理学 ?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0 分 )AA、 桑代克B、 布鲁纳C、 斯金纳D、 苛勒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40 分 )ABCDA 、 心理动力B 、 心理过程C、 心理状态D、 心理特征元认知是对 ()的认知,随个体的成长逐渐发展成熟。(33.33分 )BA、 记忆B、 认知C、 感知D、 思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 岁是 ()阶段。 (33.33 分

2、 )BA 、 感知运动阶段B 、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 (33.34 分 )CA 、 没有守恒概念B 、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C、 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D、 理解原则和规则,并尝试改变下列不属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是()(30 分)CA 、 E-mailB、 QQC、 短信D、 微信实用文档大学生人际交往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不包括的是()(30 分 )CA 、 价值观不同B 、 心理需求不同C、 情绪稳定性不同D 、 生活习惯和修养不同大学生在人际方面的主要特点有()。 (40 分 )ABCDA 、 交往动机的迫切

3、性B 、 交往内容的多样性C、 交往目的的单纯性D 、 交往心理的差异性不属于大学生交往目的的是()。(30 分)DA 、 切磋学问B 、 交流思想C、 探索人生D 、 商务合作下列不属于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30 分 )AA 、 交往目的不同B 、 交往风格不同C、 交往认知不同D 、 交往情感不同良好的人机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40 分 )ABCDA 、 自我完善B 、 认知他人C、 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D 、 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 (30 分 )DA 、 交往动机的迫切性B 、 交往内容的多样性C、 交往目的的单纯性D

4、、 交往心理的差异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方面。 (40 分 )BCDA 、 交往动机B 、 交往对象C、 交往渠道D 、 交往方式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 分 )DA 、 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B 、 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C、 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D、 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 (33.33 分)AA、 可逆性B、 灵活性C、 补偿性D、 发散性对大学生感知觉特征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33.34 分 )AA 、 自我中心意识到达顶峰B 、 感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C、 感知的精确性趋于完善D、 逻辑性直

5、觉水平不断提高()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30 分)BA 、 崇高的职业道德B 、 渊博的专业知识C、 先进的教育理念D、 特色的教学能力张老师每次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都会充满自豪感。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 。 (30 分)CA 、 教师角色认知阶段B 、 教师角色认同阶段C、 教师角色信念阶段D、 教师角色内化阶段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 (40 分 )BCDA 、 知识的传授者B 、 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C、 知识学习的促进者D、 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不是构成权力性威信的因素。(30 分 )CA、 传统B、 职位C、 品质D、 资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

6、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30分 )DA 、 教师权威B 、 教师威严C、 教师威望D、 教师威信树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 。 (40 分)ABCD.实用文档A 、 教师的社会地位B 、 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认可C、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导向和价值取向D 、 教师自身人格特征()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33.33 分)AA 、 教学反思B 、 教学监控C、 教学计划

7、D 、 教学设计教师成长的外部途径不包括() 。 (33.33 分 )DA 、 严厉惩罚B 、 激励、帮助学生C、 让学生敬畏D 、 与学生保持距离对于熟手型教师特点描述不准确的是() 。 (33.34 分 )DA 、 对所教学科知识很熟悉B 、 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C、 可以将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相融合D 、 富于创新,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社会学习理论是()提出的。 (30 分 )DA、 斯金纳B 、 巴甫洛夫C、 桑代克D、 班杜拉()提倡用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方法。 (3 0 分)CA 、 社会学习理论B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C、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D 、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根

8、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 (40 分 )ABDA 、 知识学习B 、 技能学习C、 机器学习D 、 社会规范学习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的思维过程是()。(30 分)BA、 比较B、 分类C、 概括D、 具象我们把文学作品的各个场景联和成完整的场面,属于思维过程的 () 。 (30 分)AA、 综合B、 比较C、 分类D、 概括促进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有哪些()(40 分 )ABCA 、 分析与综合B 、 比较与分类C、 抽象与概括D、 学习与记忆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从而不合理的缩小或扩大概念,是因为缺乏 ()(30 分 )BA 、 科学的比较B 、 丰富的变式C、 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9、D、 自觉概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30 分 )BA 、 只有通过分析和综合,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B 、 只有过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C、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过程D、 分类是比较的基础一般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 ()五个基本环节。 (30 分 )CA 、 知识的总结B 、 知识的分析C、 知识的应用D、 知识的比较一般来说,考试之前的学习效率比平时高,这说明()。 (33.33 分)CA 、 只有通过分析和综合,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B 、 只有

10、过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C、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过程D、 分类是比较的基础实用文档在参观了服装博览会后,能够记住一件件新的服装样式和颜色,这属于 ()。 (33.33 分 )AA 、 形象记忆B 、 情景记忆C、 情绪记忆D 、 运动记忆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 (33.34 分 )AA 、 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 、 一周之后复习C、 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 、 当天复习() 是技能形成的条件和途径。(30 分 )BA、 分析B、 练习C、 操作D、 智力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30

11、 分 )AA 、 智力技能B 、 知识迁移C、 智力D 、 思维程序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 阶段 (40 分 )ABCDA 、 认知阶段B 、 操作分解阶段C、 操作联系阶段D 、 自动化阶段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33.33 分 )BA 、 顺向正迁移B 、 逆向正迁移C、 顺向负迁移D 、 逆向负迁移() 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33.33 分 )BA、 正迁移B 、 顺应性迁移C、 重组性迁移D 、 垂直迁移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

12、的迁移为() 。 (33.34 分 )D.A 、 顺向迁移B 、 逆向迁移C、 水平迁移D、 垂直迁移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33.33 分 )BA 、 精细加工策略B 、 组织策略C、 复述策略D、 做笔记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33.33 分 )CA 、 组织策略B 、 精细加工策略C、 复述策略D、 资源管理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33.34分 )BA 、 认知策略B 、 元认知策略C、 资源管理策略D、 精细加工策略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30 分 )BA、 05 岁B、 68 岁C、 810 岁D、 1012 岁关于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30 分 )BA 、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B 、 道德是品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C、 品德的发展受社会道德的制约D、 个体的品德是社会道德衍生出来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40 分 )ABCD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