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50432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知识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第一章 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5. 土地的属性(书本)

2、: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 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 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

3、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 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

4、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 (2)关联性与复杂性 (3)现实性和预测性 (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 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特点:(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 (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 定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

5、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 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 价。 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除农业部荒地勘测和中科院自然资 源综合和考察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土地评价系统外,还有林业、农垦部门进行的宜林地 评价、宜橡胶地评价,农业部门草原考察队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的 天然草场评价。在后期的与的土地资源调查中则向土地综合评价发展。(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所开展的土地调查与评价虽有较明确的自然特性 分级指标、能客观的反映荒地质量,但没有经济分析,

6、属定性的自然评价。(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系统性较差。(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基本属于土壤地理学畴。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 (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 (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 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特点: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我国近期发展:(1)土地评价研究:

7、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详细化、精确化(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复垦研究(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3S13.土地与土壤的关系: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

8、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地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地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3) 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14.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第二单元 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

9、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1)光(太阳辐射) (2)温(热量) (3)水(降水)3. 光照资源: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 始温度。如冬小麦。 5、 10、 15 (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 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 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 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

1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 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一年三熟:甘蔗水稻水稻70008000一年三熟:小麦水稻水稻55005700-6100一年二熟:小麦水稻50004500-5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花生、甘薯42004700-4800两年三熟:冬麦-玉米40004500一年一熟:春麦、莜麦、杏子、洋芋28002500-3000适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10积温0积温 降水资源: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地形影响 (1) 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空间变化 400mm等降水线 : 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 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 8

11、00mm等雨量线 : 以北旱作(雨养)农业 以南水田农业时间变化 A. 一年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国降水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量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 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造成水旱等灾害 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旱灾占62%,涝灾 占24%。(2) 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4.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地学要素主要为:1. 地形地貌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岩性 海拔高度 地面坡度 地貌类型: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

12、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6.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104亿m3; 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 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 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 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承压水) 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包气带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 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 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 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 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7. 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对农用地的影响(一)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