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仲与柳下惠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499237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臧文仲与柳下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臧文仲与柳下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臧文仲与柳下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臧文仲与柳下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臧文仲与柳下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臧文仲与柳下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臧文仲与柳下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臧文仲、柳下惠与孔子摘要: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数称臧文仲、柳下惠”,可见臧、柳二人 对孔子有一定影响。但在孔子眼中,柳下惠既“贤”又“仁”,而臧文仲却是“不仁”、“不 知”,他的“蔽贤”、“妨贤”造成了柳下惠的“三黜”,官居下位,不得志。孔子用自己的道 德标准如此评价二人,让柳下惠成为后世的道德典范,而臧文仲却成了 “不仁”、“不知”, 颇有不公。关键词:臧文仲;柳下惠;孔子从史料来看,臧文仲与柳下惠二人皆为鲁国大夫,同出自鲁国公族,同是鲁 孝公的五世孙。他们的品德在孔子之前都曾受到众人的尊崇,但臧文仲更为突出。 鲁国执政仲遂和季孙行父都曾把他的话引为名言,襄公时的鲁执政叔孙豹更因臧

2、 文仲立言于世,称他为“死而不朽”的人。但是,孔子却认为臧文仲是“不仁”、 “不知”之人。相反,孔子却极为推崇柳下惠,认为他是“贤人”。经过孔子、 孟子及后世学者的极度渲染,柳下惠成为后世人心目中“坐怀不乱”的道德典范。 孔子从自己的角度和需要,对两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从现有的史料来看, 两人曾有过几次正面交锋,但大多数都在称赞柳下惠。那不妨通过他们各自的政 治生涯,去找寻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孔子如此评价二人的理由。臧文仲即臧孙辰,姓臧孙,名辰,谥号“文仲。春秋时著名的鲁卿,世袭 司寇,执礼以护公室。其祖为臧僖伯(即公子驱)是鲁孝公的儿子。历仕庄公、 闵公、僖公、文公四世。臧氏家族是仅次于三

3、桓的一个世家大族,从臧文仲开始, 臧氏家族逐渐兴盛,长期活跃于鲁国的政治生活中,是鲁国世家中享世禄最久的 家族。臧文仲在为政的五十多年中,为了鲁国的稳定与发展,积极奔走于各强国 之间,为鲁国找寻最好的盟友,这也充分展现出了他出众的外交能力和卓越的政 治才能。在春秋霸主迭起的时代,鲁国为求自保,不得不周旋于各强国之间。臧文仲 为政之初,针对齐鲁两国的实力对比,果断地采取强齐之援,据国语鲁语上 记载: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 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遭遇大饥荒, 臧文仲此时出任鲁卿,则主动请命告籴于齐国。在到达齐国后,向其

4、君臣晓之以 理,动之以情。最终,“齐人归其玉而予以籴”(国语鲁语上),从而帮助 鲁国顺利度过饥荒。可见,臧文仲处处以鲁国利益为出发点,即使面对强大的齐 国仍不屈服。后来,虽然又有晋国和宋国等国相继称霸,但鲁国仍坚持以“强齐 之援”为主,再为鲁国选择最适合的盟国。在国语、左传等先秦文献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明礼、崇 德、尊君、重民、尚贤的人。臧文仲出身于鲁国公族定会去遵守鲁国国君所提 倡的“君君”、“臣臣”的周礼。就在他“告籴于齐”时,别人对此不解,他却说: “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国语鲁语上)。可见,他认为这是一个 臣子所必须做的,不需要君主的吩咐。后又有执政正卿季孙行父师事

5、臧文仲,向 他学习“事君之礼”,臧文仲认为:“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可见,国 君在臧文仲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亵渎的,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明礼、尊君。 在许多时候他的话语直接影响着当权者的决策,可见在他的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 中,一直在鲁国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臧文仲是叔孙豹和范宣子口中的“不朽”之人,是季孙行父等鲁国大夫学习 的榜样。但孔老夫子却悖于前人批评他,认为:“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 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左传文公二年)。对于身处于“天下无道”、“

6、礼崩乐坏”的孔子来说,以 维护周天子的统一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之业为己任,自然不会推崇思想上与 他背道而驰的臧文仲。“下展禽”,展禽即柳下惠,臧文仲与柳下惠同为鲁国大夫。臧文仲官居司 寇之职,而柳下惠只是士师,属于臧的下属。因此,在孔子看来,当时掌权的臧 文仲的“蔽贤”不举,是致使柳下惠“三黜”,长期处于下位,不得重用,甚至 穷困潦倒的重要原因。所以孔子指责臧文仲的行为是“窃位”:“臧文仲其窃位者 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事实上,臧文仲并不是妒贤 嫉能之人,相反,在僖公三十一年,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时,臧文仲由于听取 了重馆人的劝告,提前到晋,得到了大片土地,“获地于诸侯

7、为多”。臧文仲认为 这是重馆人的功劳,为此,臧文仲为他请赏,使得“一言辟境”的重馆人出于隶 而变为大夫。可见,他也是崇尚贤能的,而不是孔子眼中的“蔽贤、“妨贤”的 “窃位”之人。另外,“废六关”、“妾织蒲”违背了孔子所坚持的重农思想。关于“废六关”, 孔子家语正作“置六关”。“六关”是臧文仲为鲁国执政大夫时设置之关,设 置目的是为了向过往者征税。杜预为其做注曰:“塞关、阳关之属凡六关,所 以禁绝莫游,而废之。”孔颖达疏曰:“民以田农为本,商贾为末,农民力以自食, 商民游以求食。贾谊说上曰:今驱民而归南亩,则蓄积足矣。杜称末游者, 谓此末技游食之民也。司货贿之出入,掌其治禁,是所以禁绝末游者,令

8、其出 入有度。今而废之,使末游之人无所禁约。”“妾织蒲”,在孔子家语中作“妾织席”即织席。杜注曰:“家人贩席, 言其与民争利。”孔颖达疏曰:“大学云:食禄之家,不与民争利。”显然“废 六关”、“妾织蒲”违背了孔子的重农思想。臧文仲废除关禁,鼓励人们离农从商, 使末游之人侵害农民;家人从事贩卖,与民争利,等等行为刺激了孔子。所以孔 子便视此为“不仁”的行为。“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则更加受到孔子的批评。“作虚器”是指 臧文仲私蓄大蔡之龟,并作室以居之之事。孔子说:“臧文仲居蔡,山竹藻悦, 何如其知也?”(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养大龟,并且又给大龟盖一座庙这都 不是问题,关键是他错就错在“山

9、节藻税”,他把斗拱雕成山形,短柱上绘以水 草纹饰,这些都是天子宗庙的装饰。因此,一向提倡周礼的孔子肯定会站出来抗 议:“臧公犯了和管仲一样的错误,管仲尚且难逃指责,况臧乎? ”儒家重礼, 如此僭越礼制,不管你地位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因此,孔子抓到了臧文仲的把柄, 并一再的对他进行批评。同样据国语鲁语上记载,当时有一只名叫“爰居”的海鸟停于鲁国都 城东门外好几天,臧文仲令国人进行祭祀。这一举动遭到柳下惠的批评。柳下惠 认为“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他提出了圣王制定祭祀礼节的原则是“法施 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他认为祭祀的标准是“功烈于民”,

10、认为只有像黄帝、颛顼、帝喾及尧、 舜、禹、汤、文、武等人那样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才值得后人为报答他们的功 德而举行稀、郊、祖、宗、报五种大祭。“爰居”对人民没有功绩却去祭 祀它,因此柳下惠批评臧文仲是“难以为仁且智也。”7在此事件上,孔子毫无疑问地站在柳下惠的立场上,指责他的“纵逆祀”。但是,臧文仲在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曾后悔的说到:“信(确实是)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 法也”,并让史官记载下来以示后人。可见,臧文仲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但是孔子并没有看到他的这一优点。“废六关”、“妾织蒲”虽然违背了传统周礼中的重农思想,但是也从另一方 面反映了臧文仲并不是传统保守只专注于农业,而是鼓励人们

11、从事商贾末业,这 对于素有重农传统并带有封闭意识的鲁国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祀 爱居”被孔子视为他的“不智”,但是他也承认过这一点,知错而改。所以,我 们也不能因为这些就否定了臧文仲的“不朽”。柳下惠出身鲁国公族,始祖公子展为鲁孝公之子,柳下惠和臧文仲一样是鲁 孝公的五世孙。本名展禽,是与臧文仲同时期的鲁国的贤大夫,姓展,名获,字 季,又字禽,曾为鲁士师(即典狱之官),食邑柳下,谧号“惠”,故称有展禽、 柳下季、柳士师、柳下惠等。孔子说他“贤”且“仁”,言行合礼,品德高尚, 这也就使得柳下惠在孔子以后被世人所顶礼膜拜。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孔 子称赞柳下惠说:“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

12、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 也。”孟子万章下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称他为“和圣”,又将柳 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可见柳下惠在儒家中的地位是十分重 要的。相传柳下惠品德高尚,为政清廉,关心民生,深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他知 礼、行礼,深明大义,坚持正道,不事逢迎。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往往与鲁执政者 意见不合,并常常批评他们行政上的失误,故而仕途艰难,不被重用,几次被罢 黜官职。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并不多。 这些记载仅限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中,而这些记 载中大部分与臧文仲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孔子的影响下,后世大部分的文献都 在推崇

13、柳下惠,贬低臧文仲。东汉时的班固在答宾戏中说:“若乃伯夷抗行 于首阳,柳惠降志于辱仕真吾徒之师表也。”三国时魏国人嵇康在卜疑集 中载:“时移俗易,好贵慕名,臧文不让位于柳季,公孙不归美于董生。”唐代的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 师。”宋朝的黄庭坚柳闳展才德甚美作诗赠之:“陆沉百世师,寄食鲁柳下。” 清代学者刘逢禄甚至将他与孔子相比,说“在鲁言鲁,前乎夫子而圣与仁,柳下 惠一人而已。”(论语述何,见于皇清经解)柳下惠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 位是高高在上,不可撼动的。提到柳下惠,就不得不提“坐怀不乱”。不管他的“坐怀不乱”是否符合历 史事实,但是仍不影响后人的

14、津津乐道。“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 雅巷伯毛亨传。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 “坐怀不乱” 的细节。直到清代的李汝珍在镜花缘三八也说:“唐傲道据这光景,舅兄 竟是柳下惠坐怀不乱了。”可见,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影响之深,使得柳下惠 的形象深深地嵌入的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世人评价某人高尚与否的标准。展禽“三黜”而不离父母之邦。关于“展禽三黜”的事情在不少文献中提到 过,荀子成相曰:“展禽三细。”列女传中也曾提到“柳下惠处鲁, 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另外,论语微子记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 必去父母之邦?”意思就是展

15、禽为士师时,多次被免官,有人曾对他说:“你 为什么还在这里呆着?到别处不是更好吗? ”展禽说:“自己从来都是坚守正直 的操守,不会向错误做法低头。我这样做能不多次被罢免吗?我如果不坚持正道, 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到别的国家去呢?”另外,后世也有许多学者对于此 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集注引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认 为这只是孔子的猜度之辞。集释引风俗通别卷曰:“柳下惠三黜不去, 孔子谓之不恭。所亡断之之言,或此是欤?”(见四书考异)这是代孔子断之 之言,亦属揣测之辞。其实,论语记载此事,本身就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了孔 子的态度,是在称颂他的爱国、行直道。柳下惠从不因为侍奉坏君为耻,

16、也不以自己的官职小而感觉卑下,入朝为官 也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不管官居何种职位,从不改变自己直道事人的原则。首先, 当齐向鲁求岑鼎时,齐侯弗信,必取信于柳下惠。鲁君欲以赝品赂齐,柳下惠坚 持以真鼎送人,不仅显示了其本人信诚无欺,也使鲁国免除了祸患并博得了邻国 的信赖。另据国语鲁语(左传文公三年亦有类似记载)记载,大宗伯 夏父弗忌,祭祀“跻”僖公于闵公之上,从而打乱“昭穆”礼制。有宗依“礼” 劝阻,但夏父弗忌以“明者为昭”、“新鬼大,故鬼小”为由坚持己意。展禽闻 之,断定夏父弗忌“必有殃”。在面对臧文仲“祀爰居”和夏父弗忌改昭穆制 度的违礼行为,他不顾被罢官的危险据礼直谏。因此在孔子看来柳下惠是“言中 伦,行中虑”,因此称其为“贤者”。孟子赞其“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