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498856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 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 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 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 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 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 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 3)二者关系的协调 关注教育 的相对独立性 。 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2、,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 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不能 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 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 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 “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 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 。 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

3、根本特性,而教育 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 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 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 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答:(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 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

4、改革与发展。(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 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 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 社会的存在和延续。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 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 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在社会变迁

5、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 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 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 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 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 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 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 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

6、用的有效条 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三、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有的人认为受教育的水平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 命运;有的人则反对择校、升学,批判“读书做官论”读书成家论;有人认为教育是社会 和谐发展的协调器;有的人则认为教育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加工机。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它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有何联系?答: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 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 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对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评价 : 对个人的意义。 通过教

7、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 位、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与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好与家 庭的幸福,或实现更为崇高的目标与理想。 对社会的意义。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可以激励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选贤任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各系统、 单位、层次的人才结构,使其得到改进、优化,以改善其效率、水平,提高其整体功能,从 而使社会得到发展与进步。对教育的意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流培养人,为每个 社会成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社会流动条件,以冲决社会的保守与封闭,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并在提高服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效能

8、中,使教育自身得到发展,并使个人的社会地位和 处境得到改善。 (2)对题目中几种观点问题的看法:题目中的几种观点分别是对教育社 会流动功能的不同看法。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不断随着社会的发 展变革而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功 能的实现,不仅有赖于个人自身的素质,也有赖于社会条件,有赖于社会给予人的就业机会 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机制和空间。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的联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 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

9、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 个人保持与他人、与自然和其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公民,自觉地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更加坚定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位、 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与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好与家庭的 幸福,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反过来促进了教育的 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了经济、文化的 发展和人

10、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 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这样,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 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也更加容易实现,也就是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更加 充分。四、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 容及学习的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 能力得到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五、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的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 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

11、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 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 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六、a.1985年9月10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b. 以教师为中心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以学生为中心的代表人物是杜威。C.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戴圣的学记,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昆体良的 雄辩术原理。d. 活动课的好处:做中学、交流和合作。e. 1993年10月31号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f. 教育对人起着指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因素。七、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12、,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 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和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 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 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基本要求如下:理论学习 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知识 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如下: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 势利导、循循善

13、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 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基本要求如下:“一分为 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 育。4.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 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如下: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5.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 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

14、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基本要求如下:深 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赖 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教育学生个人,通过 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7.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 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

15、连贯地进行,以保障 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如下: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 致;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 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八、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 它具有五种基本特性。1. 综合性。综合性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2.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3. 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

16、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都有开放性特点。4. 生成性。生成性由过程取向和开发所决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非预设 性,它不是事先完全设计好了的,在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学生时刻会遇到新的问题, 产生新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式。5. 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 辟了广阔的空间。九、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 班集体还能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十、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正式群体: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规章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它的目的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 织纪律与工作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