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497288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兹华斯和她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论文关键词:华兹华斯世界名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本文关键经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是l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诗派”代表诗人,也是英国引认为荣的著名诗人。l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开始兴起,并逐步得到发展,华兹华斯从小就受到漂亮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经过潜心创作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因为她和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l0月的爱丁

2、堡评论杂志称她们是湖畔派诗人。1843年她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在抒情歌谣集中,华兹华斯将一个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关键奠基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主要的诗人。她十分重视情感的自然抒发,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侧重描写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改变。浪漫主义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明,是自然而然的抒发,而不加以刻意的雕琢和修饰。华兹华斯在同一篇序言中数次说明好诗歌是诗人“激越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泄出来”。认为诗人的创作应是内心情感不停酝酿并不停积累的结果,等到成熟后便顺理成章地形

3、成了文字语言,来表示作者的看法和见解。华兹华斯长久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大自然的自然美景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融合在大自然中能够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全部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大家的热情是和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她们表示情感和思想全部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她高度关注农村下层劳感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高尚的敬意,经过诗歌来描述劳感人民群众的穷苦生活,从而歌颂她们善良的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所以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一般劳动者。其诗风清淡朴素

4、,语言质朴清新,真挚自然,她尤其重视自然的感知性,善于着意捕捉自然界中的细节,故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艺术评论家罗斯金曾适当地称她为那个时代英国诗坛上的风景画家。孤独的收割人是她的代表作,创作于1805年11月5日,听说是华兹华斯在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一边在田间劳动,收割着成熟的麦子,一边在放声歌唱,歌声婉转悠扬,又带有部分凄凉。这个不期而遇的场景给诗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后她以此为题材,再加上诗人的虚构想象和个人情感发挥,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诗。这首诗有多个汉语译文,如孤独的收割人(黄呆忻译)、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等。诗歌共分

5、四节,以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为贯穿全诗的线索,第一节着重描述了一位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第二节则采取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关键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第三节是诗人对收割女所唱歌词内容的大胆猜测;第四节说明歌声虽已远逝,音乐声却久久在诗人心头萦绕,令人回味无穷。该诗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孤独的收割人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尤其重视以优美的自然风景来衬托歌声。诗歌第一节描写了割麦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视野广阔,层次清楚,远近分明的图画。远处是空旷的苏格兰高原的高地峡谷,晴

6、朗碧蓝的天空;中景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微风拂动着金黄的麦浪;近处则是一位年轻健壮的姑娘,在广阔的原野上,边劳动边歌唱,她是这幅漂亮的高原收割图的主角和视觉焦点。诗人在诗歌的开始就把歌颂的主角放在一望无际、清楚明朗的高原田野上,显得尤其醒目突出,含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立体层次感,诗人经过这么的描述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亢悠扬,给读者以空谷传音之感。诗人把收割女独自一人置于宽广的田野上,“她独自收割独自歌唱”,“她一个人割一个人捆”,这么活动的人和静止的自然友好的结合便组成了一道漂亮的风景线,组成了一个独特清幽的美。经过这种大场面的描写,诗人将广阔沧茫的自然,勤劳朴实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凄婉

7、动听的歌声三者友好统一起来,而此时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漂亮的境界中,诗人沉醉在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诗人在第二节中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上杜鹃的呜叫来衬托收割女的歌声。这么诗人就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表现姑娘歌声的优美动听。第一个意境是孤寂的沙漠中夜莺欢唱。设想在荒凉的沙漠里,孤独无助的旅人忽然听到夜莺清脆的呜叫,这声声呜叫对于疲乏不堪、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简直就是天籁之音,给艰苦跋涉的旅人带来完成征途的期望和勇气;大漠孤旅反衬出夜莺啼叫的温馨宜人,但诗人说夜莺的歌受旅人欢迎,却比不上这歌声感人心肠,以夜莺的呜叫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充满着生机活力。第二个意境是群岛上的杜鹃

8、报春。诗人用赫伯利群岛冬季的荒凉严寒,用茫茫大海的寂静黑暗来反衬杜鹃报春的响亮动听。杜鹃声声,驱散了群岛的严寒,打破了群岛的沉寂,预示着寒冬已经结束,春天就要到来。诗人又说“杜鹃声声号啼”也不如这歌声激感人心,再一次反衬出收割女歌声的生机活现、暖人心房。这节诗歌,经过富有形象感的两个意境,两次映衬,引发读者的诗意联想,让读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体味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孤独勤劳的姑娘,其歌声激感人心,表示出一个对生活的热爱,对期望的礼赞,对困难的藐视,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诗人在这里极力渲染夜莺和杜鹃呜叫的优美动听,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尤其是该节的最终两句描写:

9、Breakingthesilenceoftheseas。AmongthefarthestHebrides读这两句诗时,感觉和读唐代钱起在湘灵鼓瑟诗写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很相同,将山水美景和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青山绿水之间,袅袅仙乐回荡,不见弹琴者,独有余音在。那是多么神奇的美景,多么绝妙的琴声,多么漂亮的弹琴人呀,二者全部好像说明了消逝到底是永恒的专题。诗歌第三节描写了诗人对歌声的种种猜测,用猜测来烘托歌声。对于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认为常的歌唱,对于一个不期而遇的一般劳动者,诗人能保持一份日常的心态,一份心有灵犀的了解和沟通,这正是华兹华斯的伟大之处。她听着收割女的歌声猜想:姑娘可能在唱

10、早已过去的辛酸事,或很久以前的战争,或现在大家熟悉的东西。她歌唱过去,歌唱未来,歌唱劳动,歌唱自然,歌唱痛苦、损失和悲伤,歌唱幸福和期望“不管这姑娘唱的是什么她的歌却仿佛没完没了”,她就是这么一位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劳动者,质朴、坦荡、坚强、乐观、充满着生机活力。她用歌声来面对艰苦平淡的生活,用劳动来取得丰收的喜悦,用宽广的胸怀来拥抱生活,诗人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引领着我们在歌声中、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位一般劳动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透过动听而略带凄凉的歌声,了解到一位一般劳动者高尚的情操。以作者本身的心理感受来烘托歌声。诗人尤其重视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衬托歌声的优美动

11、听。诗人在诗歌的开始就以过路人的身份提醒读者,“停下听,或悄悄离去”,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中的姑娘。只管看,只管听,看高原秋空勾勒出的劳动者的漂亮倩影,听回荡幽谷,略带凄凉的收割人的优美歌声。提醒读者“看那,听啊”,这些感受全部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诗歌第四节写到,“我一动不动默默听她唱以后我走上前面的山岗她的歌我虽再也听不见那曲调却久久留在心间。”诗人聚精会神地听,完全沉醉在劳动者忧郁凄美的歌声里,以后她登上了前面的山岗。当她意识到姑娘已从她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她的耳边消逝时,她的心还长久沉醉在美妙动听的歌声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读着这情真

12、意切的诗句,我们也被诗人的痴迷、姑娘的深情所深深打动。或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想,诗人和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融合在一起,心灵相通。这些全部是以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翻译得好的诗歌,就像用汉语写出来的一样自然顺畅。译者将这首诗翻译成汉语后,仍能保留诗歌原有的节奏和韵律,确实不简单。诗人在经历了聆听、凝视和联想后,取得了心灵上的安宁。诗人站在一般劳动者的立场上,和劳感人民取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友好心灵上的友好统一,达成了诗歌的最高境界。诗人创作诗歌没有远离现实,华兹华斯终生定居在田园乡野,靠近生活的最底层,她经过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颂扬农村的田园生活,到处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和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作家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只有在实实在在的Et常生活中才能从一般劳动者身上挖掘出特有的美,才能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