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492280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地球陆地环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地理复习资料专题三 地球陆地环境(地球内部圈层、地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点搜索】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及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3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活动一】双基摸底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有两种:纵波和横波。(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是通过对 的研究)对比: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地震时教室里的我们感觉到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穿过莫霍界面时: ;穿过古登堡界面时: 。【经典题

2、例】1.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不正确的有 ( )(双选)A为大气平流层 B为岩石圈C为软流层 D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双选)A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2、外部圈层 写出右图中A、B、C、D代表的外部圈层的名称A、 B、 C、 D、 生物圈范围:二地质循环规律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

3、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其作用是重熔再生。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经典题例】2.右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BCD(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经典题例】3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图2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 (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中,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A重熔再生作用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冷却凝固作用(2)图1中的地质作用与图2中甲、乙、丙、丁四处岩石的形成,相对应的是(双选) A丁处 B

4、丙处 C乙处 D甲处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划分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而言,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实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生长边界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海岸山脉亚

5、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脉消亡边界【经典题例】42012上海卷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1)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震使海底抬升 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 )A岛弧和海沟 B海岭和海沟 C海岭和裂谷 D岛弧和裂谷四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 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褶皱背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谷向斜下弯中间新、两翼老谷岩层下弯成谷山断层地垒两条断

6、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下沉【经典题例】5 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 B C D(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五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7、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

8、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经典题例】6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锥2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 B地质年代风积作用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 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3甲地区所属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活动三】巩固提高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

9、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 B C D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 B C DI3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地壳水平运动 D地壳垂直运动南极科考队员在南极大陆表面发现冰面有许多洼地、线状凹痕、垄状起伏,凸起部分边缘棱角分明,表面有窝状凹坑(如图所示)。回答第4题。4这些冰面形态的形成原因,最主要是受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温度变化 D冰川堆积北京时间2011年10月23日18时41分,土耳其发生7.3级地震(震中见图1),造成

10、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图回答58题5地震发生时,震中的区时是A18时41分 B6时41分C13时41分 D23时41分6地震发生日,当地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 D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7本地为地震多发地带,主要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8图中属于内流河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右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回答911题。 9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10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1在b

11、处向下钻探,发现由黏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岩层,并含有大量芦苇化石,该地层中的岩石是 A石灰岩 B花岗岩 C页岩 D变质岩 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些风景被荣幸地印上了它们的背面。读图回答12-13题。甲乙丙丁12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甲图上的景观 B乙图上的景观 C丙图上的景观 D丁图上的景观13乙图上雄伟壮丽的景观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 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 D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读我国西部某地区图,回答14-15题。1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甲、乙两地均为沉积地貌,甲地

12、貌分布在山麓地带B河流的走向受褶皱因素的影响C沿河道的地下可能会找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A、B岩层常含有化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A、C上方又沉积了新的地层,说明该地区只经历了上升运动B如果在此修建东西向的地下隧道最佳处应在C地C该地地壳受到了南北水平方向力的作用,属于挤压力D该地地壳运动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升降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升降运动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617题。16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17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CC岩层能够找到化石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回答18-19题18.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