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5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48857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5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5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5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51(25分)(2018宜昌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

2、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崛起

3、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15分)(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10分)答案:(1)同:都经历乡村(镇)企业发展的原始工业化阶段;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厂;都以轻工业为中心;都大力拓展商品市场;都得到政府支持。异:英国以市场为主导,中国主要依靠政府引领;英

4、国经历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中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工业化探索的曲折;英国依靠自身进行技术积累,中国借鉴西方科技成果以及成功经验。(2)特点:起步晚,尚未完成;政府主导;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交叉进行。意义: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国力提升,和平崛起;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整体发展。解析:(1)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英国的“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和中国的“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

5、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根据“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12分)(2018菏泽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

6、完成。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材料二: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观点),并就所拟论题(或观点)进

7、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答案:示例: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论证:(1)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具有较大的价值。比其他金属铸币拥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加稳定。事实上,明代民间贸易冲破政府的禁令,既有白银自身属性的原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2)白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必须与经济总量相适应。当市场上的商品丰富而白银总量较少时,它显得特别贵重;反之,白银总量较多而商品供应不足时,白银就会贬值。因此,白银的购买力也是随着商品数量和白银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十分稳定的价值尺度。(3)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实际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赖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减少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然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解析:本题主要以白银货币化为切入口考查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首先要摆明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然后从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具有较大的价值;白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必须与经济总量相适应;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等角度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