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480288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与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之”在文言文中多用来代替事物,文中三个带点的“之”字分别指代什么呢?请选择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A李子B李树C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件事D小儿诸儿竞走取之_人问之_取之,信然_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为加点字词选择正确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尝:吃一点;辨别滋味。经历;体验。曾经。信:确实。信用。随意。信奉。(1)尝与诸小儿游(_) (2)取之,信然。(_)3王戎为什么说“树

2、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由此可以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_2. 课外阅读。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字的含义:以至于斯也。斯:_从而谢焉。谢: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_3. 阅读训练。鲲鹏之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注释)鳃(kn);传说中的大鱼。鹏:大鸟的名字。北冥(m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冥,通“溟”,指海。为:叫作

3、,移为。为:变为,成为。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若,好像。垂,通“陲”,边际。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鹏之背(bi bi),不知其几千里也。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和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4. 小古文阅读。魏武行军失汲道,三军皆渴,士卒难忍。操寻思少顷,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急行,得及前源。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注释:魏

4、武:曹操。汲道:取得水的路。饶;多。1写一个成语当作文章的题目_,这个成语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2曹操的行为可以用下面哪个成语来形容?( )A.尔虞我诈B.急中生智C.饥不择食D.言不由衷3文中的“三军”指的是( )A.上军、中军、下军,这是军队的编制B.全体将士C.三支军队D.三支不同的军队4从短文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_5. 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注释)楚:楚国。 陷:刺穿。 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1解释加点的字:鬻:

5、者:誉:之:吾:莫:其:或:弗:应:2解释全文。_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_6. 文言文阅读。王戎早慧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王戎早慧(_)七岁尝与诸儿游(_)2翻译下列的句子。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_3王戎是通过什么推理出李子是苦的?_7. 文言文阅读。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留下了下面的语段。让我们来读一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6、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1(理解字词)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1)忆昔去年春(_) A从前 B错过 C傍晚(2)江边曾会君(_) A君主 B君子 C这里指子期(3)此曲终兮不复弹(_) A终于 B终归 C结束2(提取信息)用“”画出最能表现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句子。3(问题探究)文中能够说明“此曲终兮不复弹”和“子期不在对谁弹”的原因的句子是( )A.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B.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C.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D.此曲终兮不复弹,三

7、尺瑶琴为君死!4(个性感悟)读了语段,你体会到了什么?_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逆:违抗。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填序号)(1)天帝使我长百兽(_)A使:让。 B长:长大。(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A然:对的。 B故:故意。2翻译句子。(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_(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_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与这个成

8、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四字词语是_。9. 文言文阅读。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于:在曾:却仿佛:大概1解释文中下列词的含义。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昔:_遂匍匐而归耳。遂:_匍匐:_2翻译句子。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的道理。4用“邯郸学步”造句。_5填空。写出邯郸学步的近义词_、_写出邯郸学步的反义词_、_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hoho)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sh)龙而非龙者也。(注)子

9、高:叶公的字。钩:衣带上的钩。写:摹画。凿:古代饮酒的器具。闻:听说。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牖(yu):窗户。施(y):延伸。还(xun)走:转身就跑。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天上的真龙知道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并不是真的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罢了。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11. 文言文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

10、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注释)郑:春秋时代的郑国。欲:将要,想要。履(l):鞋子。先:首先,事先。度(du):测量,衡量。而:表顺承的连词,意为然后。置:安放,搁。坐:通假字,通“座”,座位。至:等到。之:到去,往。操:拿、带。乃:然后,才。持:拿、带。度(d):量好的尺码。及:等到。反:通假字,通“返”,返回。罢:本义结束,这里引申为散了。以:用。宁(nng):副词。宁可,宁愿。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郑人有欲买履者_(2)置之其坐_(3)先自度其足 _ (4)吾忘持度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2)宁信度,无自信也。_3这个故

11、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12. 阅读理解。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本文作者是宋代的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拊掌大笑。_(2)尾搐入两股间。_(3)谬矣。_ (4)处士笑而然之。_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是(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B.(戴嵩)尤所爱C.(牧童)拊掌大笑。4翻译句子。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5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