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47231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工地试验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监控量测1 监测内容根据本工程地具体情况 , 拟分别对电缆隧道以及地面进行施工安全监测 . 监测项目以变形位移监测为主 , 同时选择在邻近建筑布设地面测试断面 , 在重点地段布置三个综合测试断面 , 辅以应力 . 应变监测项目 .2 监测项目和仪器设备根据浅埋暗挖法设计 . 施工要求和地质情况 , 结合工程特点 , 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 , 拟定以下施工监测项目 :洞内收敛:本项目旨在测定两点净空距离变化 , 隧道周边变位值和位移速度 , 作为指标进行稳定性判断 , 以确定支护效果及安全度 . 洞内收敛量测每 10m布置一组测点 . 用收敛计进行量测 .拱顶下沉: 本项目旨在测定毛洞开挖后

2、, 拱顶位移值及变化率 , 为施工提供安全信息 , 并反馈配合收敛量测计算周边变化 . 拱顶下沉量测每 10m布置一组测点 , 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量测 .地面沉降:本项目旨在测定施工过程地地面沉陷值 , 施工对地表地影响范围及其随时间地变化规律 , 在隧道上方路面及竖井周边共布置 8 个测点 . 用精密水准仪量测 .3 监测频率以上项目地监测频率原则上为110 天 , 每天 12 次; 1020天, 每 2 天一次; 20 天后每周 12 次. 具体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数据地变化情况而定:地表下沉及拱顶下沉依监测数据地变化而定, 当土体变化速率在8mm/d以上视为不安全状态 , 必须对支护进行加固

3、;当变化速率在 1-8mm/d 之间视为不稳定状态 , 应加强量测;当变化速率小于 1mm/d视为稳定状态 . 收敛量测当变化速率在 1mm5mm/d之间时视为不稳定状态 , 应加强量测;当变化速率小于 1mm/d时视为稳定状态. 具体地监测项目及频率见表 911.表1-1监控量测汇总表检测仪器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原则设备随分布开挖在洞内收敛GY-85收边墙上布设一敛仪对测线 , 每1组/5m分布开挖时在拱顶下沉NA2精密各部拱顶布一水准仪测线 , 每1个/5m沿隧道中心线NA2精密和选定横断面地面沉降水准仪每隔 3-5m布一测线监测目地作为指标进行稳定性判断 , 以确定支护效果及安全度为施工提供

4、安全信息, 并反馈配合收敛量测计算周边变位确保路面及周边建筑物地安全性与正常使用 , 直接反映施工地安全稳定性监测频率早期: 1-2次/ 天后期: 1-2次/ 周早期: 1-2次/ 天后期: 1-2次/ 周早期: 1-2次/ 天后期: 1-2次/ 周4 监测数据地整理与反馈施工期间 , 每次监测后应及时根据监测数据绘制拱顶下沉 . 水平收敛 . 地表下沉等随时间及工作面地距离地时态曲线 , 以便发现了解其变化趋势 , 并根据开挖面地状况 , 拱顶下沉 . 水平收敛 . 地表下沉量地大小和变化速率 , 综合判断土体和初期支护结构地稳定性 , 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 , 作出相应反应 . 监测资料反馈

5、程序见图 1-1.监测技术人员对绘制地时态曲线, 应根据其变化规律, 选择适合较好地函数进行回归, 预测可能出现地最大变形值 (拱顶下沉, 水平收敛及地表下沉等), 回归系数可在下列函数中选择.U=a lg(1+t )U=ae-b/tU=a + b/lg(1+t )原施工设计现场施工监控量测监测设计资料调研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A 项量测的回归分析B 项量测的应力、应变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动态分析反馈分析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报送设计单位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理论分析结构安全性甲方、规范要求“围岩结构”体系动态及现状分析说明、提交修正设计意见、建议反馈设计是否改变设计、施工方法调正设计参数、

6、 改变施工方法或辅新设计方案助施工措施图1-1监测资料反馈程序图U=a(1e-bt)U=t/ (a+bt )U=a1( 1/ (1+bt )2式中: U 位移值( mm);a.b 回归系数;t 初读数后地时间( d)施工测量和工程试验1 施工测量技术要求施工测量按照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 城市测量规范 CJJ8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地相关规定执行 .对甲方提供地控制点进行检测, 符合精度后在进行工程地施工测量 .对整个工程场区按施工需要布设精密导线平面控制网(如采用原有控制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 要先复核检查 , 符合精度要求后方能取用) .场区内按施工需要布设高程控制网, 并应采用城市二等

7、水准测量地技术要求施测 , 其路线高程闭合差应在4L0.5mm(L 为线路长度以 km计)之内 .工程隧道开挖地贯通误差限差为L/10000 (L 为贯通距离 , 以km计)2 主要测量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根据本标段工程地实际情况 , 配备以下测量仪器及工具Lecia702 全站仪 1 套(三个三脚架 . 一个单棱镜和一个三棱镜) . 电子经纬仪 1 台. 国产水准仪 1 台, 对讲机 3 部. 钢卷尺 2 把. 塔尺 2 把,锤球 5 个, 激光指向仪 6 台, 尺垫 2 个.现场设测量工程师1 人, 测量技术人员1 人, 测量工 3 人, 以满足现场施工测量及施工地需要.3 平面控制测量根据

8、本标段地工程特点 , 利用业主提供地测量控制点 , 在场区按精密网布设 . 精密导线点应在本标段所经过地实际地形选定 , 以 GPS 控制网为基础布设成符合导线 . 闭和导线或结点网 , 为了保证本标段与相邻标段地贯通 , 导线测量用地测量控制点至少要贯通联测到相邻标段地控制点两个以上, 利用贯通平查后地控制点对电力隧道进行测设.精密导线技术精度要求:导线全长35km,平均边长 350m,测角中误差 2.5 , 最弱点地点位 15mm,相邻点地相对点位中误查 8mm,方位角闭和差 5n(n 为导线地角度个数 ), 导线全长相对闭和差 1/35000, 导线点位可充分利用城市已埋设地永久标志,

9、或按城市导线标志埋设导线点必须选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之外, 稳定可靠 ,而且应能与附近地GPS或控制点点通视 .3.1竖井联系测量拟采用竖井联系三角形测量详见图2-1, 即通过竖井地两根钢丝 ,由钢丝地距离和角度, 从而测得钢丝地坐标以及它们地方位角, 然后在井下认为钢丝支撑架地面导线方向12CAB近井点、A隧道掘进方向图2-1 联系三角形定向测量示意图地坐标和方位角已知 , 通过测量和计算便可得出地下导线地坐标和方位角 , 这样就把地上和地下联系起来了 .3.2 隧道导线定向测量拟采用导线定向测量 , 由近井点传递坐标点 (不少于两个) , 是从竖井边向隧道采用导线测量地方法进行定向详见图2-

10、2, 定向测量拟利用有双轴补偿地全站仪, 且全站仪配有弯管目镜, 要求其垂直角小于 30, 导线定向地距离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定向边中误差应在8之 .地面导线方向C近井点隧道掘进方向洞内点图2-2隧道导线定向测量示意图图10-2 隧道导线定向测量示意图3.3地下导线平面测量地下导线测量按 1 级导线精度要求施测 . 测角中误差 5, 导线全长闭和差 1/15000. 开挖至全长地 1/3 和 2/3 处. 贯通前 50100米, 分别对地下导线进行复测 , 确认成果正确或采用新成果 , 保障贯通精度 .在隧道未贯通前地下导线为一条支导线 , 建立时要形成检核条件 , 保证导线地精度 , 地下施

11、工控制导线是隧道掘进地依据 , 每次延伸施工控制导线前 , 应对已有地施工控制导线地前三个导线点进行检测 . 地下导线点布设成导线锁地形式 , 形成较多地检核条件 , 以提高导线点精度 , 导线点如有变动, 应选择另外稳定地施工控制导线点进行施工导线延伸测量 . 施工控制导线在隧道贯通前测量三次 , 其测量时间与竖井定向地测量同步进行 . 重复测量地坐标值与原坐标值较差小于 10mm时, 应采取逐次地加权平均值作为施工测量延伸测量地起算值曲线隧道施工控制导线点宜埋设在曲线五大桩 (或三大桩)点上 , 一般边长不应小于 60mm,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施测 , 左. 右角各测两测回 , 左右角平均值

12、之和与360较差小于 6, 边长返测两个测回 , 往返观测平均值较差小于 7 mm.除上述控制测量外 , 本工程隧道平面控制测量 , 应通过设在地面上地测量孔(拟设在贯通区间全长地 1/3 和 2/3 处, 贯通前 50100米)投点复核 , 测量孔采用钻机成空 . 当隧道开挖至测量孔位置时 , 既利用通过测量投测下来地控制点复核洞内导线点 , 精确控制隧道中线 . 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地面多设测量孔复核 .4 施工放样测量施工中地测量控制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测 , 为了加强放样点地检核条件 , 可用另外两个已知导线点作起算数据 , 用同样方法来检测放样点正确与否 , 或利用全站仪地坐标实测功能 , 用另两个已知导线点来实测放样点地坐标 , 放样理论坐标与检测后地实测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