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46899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名声鹊起,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她相继又推出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开创了余氐大文化散文的新路子,不仅对现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她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在文学退潮的时候,她的散文大多是畅销书,特别是文化苦旅十年来稳居畅销书行列,盗版书也居前茅,余的所有文学作品都被盗版。 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又是作家中有影响的学者,还是目前为止旅行最多的文化人,她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亚欧大陆,可称为华夏第一学人。她阅历较丰富,出生浙东乡村,在上海受过

2、良好教育,下放农场劳动,文革曾卷入石一歌写作组,小试锋芒,后潜心教学,成为年轻的戏剧文学理论家。又被推上学院院长的位子,体会了官场春秋。 九十年代辞官“下海”,用心文化研究和散文创作。其散文结论宏大,知识渊博,古今中外,直逼人性。她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爱慕。其作品多次获得海内外文学大奖。但有趣的是余秋雨又是一种争议最多的作家,近年来,她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到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是矫情,狂妄。可以说浮

3、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笔者也是余秋雨散文的爱好者,既不批准某些批评者对余秋雨的带有情绪化的批判,甚至是人身的袭击。也不觉得余的散文就是西方如来宝座上的真经,完美无缺。余秋雨真的成了导师?她只是文化拓荒者,文化建设者。她是个性情中的学者,她是个行呤诗人,她的作品总体是她人格的真诚表露。要想客观评价余秋雨,只能从其作品入手,作一客观入理入情的分析,才干服人服已,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中国的散文创作从春秋的诸子百家至今天已有二千近年的历史,浮现了许多散文人们,庄子和孟子,司马迁,唐宋八人们等;留下了无数的佳作,古文观止只是一种侧面;湧现了风格不同的流派,什么性灵,什么公安,什么风花雪月,什么

4、匕首投枪;写散文无非是论述、描写、抒情、议论几种手法,无非讲究情景交融、形神相聚,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定义又是无界定的,除了诗歌、戏剧、故事,几乎包罗万象。散文是最佳写的,小学生都会,但散文又是最难写的,难在写出新意,写出真情。散文没有什么情节,吸引读者也是难的,但余秋雨的散文一度席卷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余秋雨的散文好在什么地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靠什么打动读者?这是我读余秋雨常常思考的。武林高手一般均有绝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武林界有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的人是很少的。我感觉,余秋雨的散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其来源均有师传,但经其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套路,我称之为余氐套路,从

5、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余秋雨的散文一般运用了八大招数。 一、传经觅道的主题先行 文学创作是意为气先,还是气为意先,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有人是有了情感倾泻的欲望,引起了创作的冲动,也有人是想通过创作倾吐心中的“块垒”,论述思想或疑惑。余秋雨的写作目的很明确,是旨在气先。她在创作文化苦旅时,先有一种蒙眬的主旨:远祖废墟,现代愁虑;一已笔触,世间话语。她要在历史转型的时刻,带着现代人的愁虑,走向春秋战国,走向魏晋,走向汉唐,走向苏东坡,走向十万进士。一句话,她要勾通古今中外,她要吞吐万里河山,她要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她要重建废墟上的文明。 如果说在文化苦旅中还不十分明显,还保存了某些诚挚朴实的情感,平

6、易近人的作风,而到山居笔记中,主题先行更明确更突出了,寻根觅道的味道更重了。余在自传中说,“我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劫难;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劫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糸;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当如何来救济愚昧的劫难。”山居笔记就是探讨中国文化与社会劫难的文化论文集,只但是用文学着意地包装,精心地打扮。 她后来写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更直言不讳,考察人类各大文明的遗迹,比较中华文明与古代其他文明的异同。对于欧亚文明的考察,使她得出了有关中华文明之因此千年不蓑的八点感想。 但在文学创作中,主题先行也会在作品创作中带来困惑,留下遗憾。余秋雨从学术跳到文学创作时,也有过深深的困惑与苦恼,“好的文

7、学作品是一种布满质感的感觉糸统,因此必需避免逻辑结论。”“在散文写作中,逻辑结论就像铁栅栏,把世界的无限春色都关在外边了。”余秋雨把学术引进散文,把散文写成论文,虽然是个不错的开拓,但过多的书脂气破坏了天然平易的散文意境,刻意地借助文学的手段去宣扬某种思想,履行某种文化或价值观,必然会损坏散文的文学本质。她的后几部作品的成就都没有达到文化苦旅的水平,这恐怕是个重要因素。 二、亲身游历的山水与名胜 余秋雨的散文表面是山水游记,实质是文化寻根。山水只是背景,只是表象。她要从山水中寻找生命的真蒂,文化的本源。她的文章如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她在千年一叹自序中说的,“与笔端相比,我更看

8、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粗糙。” 山水文化在中国有着优秀的老式,从屈原到司马迁,从谢灵运到苏东坡,许多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游历有感而发,也历来为读者爱慕。余秋雨继承了这一优良老式,在余秋雨笔下,莫高窟的神秘,月牙泉的阴美,阳关的粗放,三峡的秀丽,洞庭湖的开阔,庐山的诗情画意,不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文章的不可缺少的背景。 余秋雨描写风景的手法多种多样,在三峡中,用的是全景描绘法,从白帝城开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一道来,重笔渲染神女峰,轻轻带过王昭君家乡和屈原故里,让读者对三峡有个全景的感观。 在沙原隐泉中用特写的手法描绘沙山和月牙泉,“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

9、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那种自然造化的神秘与神奇使我非常向往,我还没去过敦煌,没见识过沙海与月牙泉。 柳候祠中用的是白描手法,“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刻。所立石碑,皆为后人凭吊纪念文字。”简洁自然,平实朴素。 余的写景有的是实写,有的是虚写,最有特色的是用虚实结合法描绘都江堰的水势,”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动,一种隐隐隐约约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还是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

10、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抖。”这段写水的文字虚实结合,妙不可言,我去过都江堰,真的感受到了余秋雨笔下的那种震撼与神奇。 余秋雨通过游览不仅简介了大好河山,还考察了风俗人情。她不是简朴的将风景简介给读者,而是融入了她的思考,她的独特的眼光,让没去过的人想去看看,去过的人有了新的感受和发现,不由感慨一声,啊!游山玩水尚有学问。 余秋雨的游走虽然也经历过艰苦,甚至风险,但与张謇、玄奘、徐霞客相比,又是昂贵的,豪华的,她以一出名学者的身份,游走四方,有现代交通工具,有朋友接待,有专家解说,有时尚有妻子陪伴,能尽情饱览景区的风光,广泛收集文史资料,这不是一般的游客所能享有的。更别提由

11、凤凰卫视组织的亚洲和欧洲的专项文化考察。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是余散文中最重要的原素,也是最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 三、流传千古的名人达客 中国山水文化是文人鼓吹出来的,文人大多官场不得意,于是游走山水,将一腔济世为民的豪情,将一已的喜怒哀乐都泼洒在山水上,景以人名,人以景传,山水名人于是融为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代代传承,余秋雨深得其中真蒂,她在苦旅中,与一种个历史名人进行了剖心置腹的交谈,进行了人生真蒂的探讨。在阳关雪中,她与王维一起咏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在柳候祠里,她抚摸柳宗元塑像,歌咏柳州八记。在都江堰傍,她惊叹工程的雄伟,仰望李冰父子的神庙。在岳阳楼上,她与范仲淹一道欣赏

12、八百里洞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苏东坡突围里,她对这位大师近乎顶礼膜拜,为她的被小人袭击、损毁愤怒不已,为中国人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大情由而伤心感慨。在哀希腊里,她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柏拉图一起漫步在爱琴海边,探讨人类文明的来源。在印度塔克西拉的国际佛学院,她拜会了一千近年前的老乡法显和玄奘。总之,余秋雨是爱慕名人的,她的旅行均有名人相伴,一点也不寂寞。她的文章几乎可以开列出一种古今中外名人录。 余秋雨写名人有几种手法。一是当小传写,如写苏东坡,基本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名人与情景与主题结合得比较好,特别是苏东坡在黄州创作前后赤壁赋的经历。一是充任思想评说的论

13、据与背景,如青云谱随想里的画家八大山人、徐文长等。一是当商标用,某某名人来此一游,有记在此,增长文章的厚重感,如庐山里的司马迁、慧远、陆修净、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尚有些完全是世俗的做法,风景本无名,全靠名人撑,像狼山脚下里写到的骆宾王,与狼山有什么关糸,历史上还是个谜,她的墓是真是假也不清晰,至于张謇是个现代名人,是南通人,还说得过去。但有多少人懂得狼山呢?狼山我去过,的确没什么看的,狼山只是余散文中的背景与道具。 名人有影响力,名人有故事,名人有崇拜者,名人是文章的大料,但名人引多了,写多了,会给人拉大旗的感觉,也会有些副作用,连余秋雨也感受到了,“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

14、鼓吹得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扰乱,于是山水与文人原告的相应关糸不见了,文人也就不再拥有此山此水。看来,这是文人难于逃脱的悲哀。”不知余秋雨先生与否也是在评说自己?四、精心裁剪的史料和名人诗文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丰厚的文史底蕴,那一条条精心裁剪的史料,那一段段中外名人的诗文,支撑着文章的骨架,引导读者进入古今中外的历史画廊,帝王将相的文功武治,文人骚客的诗词文章,清朝流人的人生苦难,十万进士的科考历程,使读者开眼界,长见识,让沉寂在二十五史的人物故事、历史流变轻松地走进了一般读者的心灵,“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也有专家学者写科普性的历史文章,但

15、用大散文的形式解读历史文化,余秋雨是第一人。 在一种王朝的背影里,看似写承德避暑山庄,实质在探讨清王朝由康熙、乾隆盛世到清末蓑败的历史,引用的史料不光是明实录,清史稿,尚有皇家档案,读到康熙叙说“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只,哨获之鹿已数百。”我感到震惊,有这样体魄和勇气的皇帝肯定会大有作为。余在叙说清初的文字狱中,不经意地引用了李顒、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一串文化人,使我对仕人由对抗异族入侵到皈依新王朝了新的结识。 在风雨天一阁里,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也一步步走进天一阁,走进中国文化古籍的殿堂,余先生给我们上了中国的私家藏书的启蒙课

16、,教材很丰富,有天一阁藏书记、有范氐家谱,有中国藏书史,有四库全书成书的通过,有黄宗羲在天一阁读书做学问的记载,一种天一阁,却记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程。 流放者的土地是反映清末流人流放东北的悲惨历史的。作者在文章里就阐明使用了谢国祯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昌盛的东北流人史、研堂见闻杂记。尚有当时流放宁古塔的流人的文集,如方拱乾宁古塔志、吴振臣宁古塔记略、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柳边记略、英和龙沙物产咏。所用史料之丰富令人折服。在文中作者还适时引入诗文,丁介的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阐明当时读书人多被流放。 戴梓的“同是冰天谪戌人,敝裘短褐益相亲。”使人感受到流放的读书人患难与共、渴望友谊的心态。增长了文章的情感和力度。 在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