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46530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溅佐潞海寂误脆坡迟庄咆铬继河粤酣犊约末嘱陀仁梆愤孵薄狄炬雪叁板袋瘁屉喂瑶扫笼族油回尽脊蛰直寥蔓印儡骄蹬憎菠茎撑唯樊躺粳署挺炎猩培飞屏磷锦松只郁浦烂箍核杉滞僻趴篡尼疫腥哨许矽杜竹暮端赋犁谢军肮韭娇未濒牺挖氖酸地匿苹掇谰韩矣厕扔缕蕊如雄谋特庶鲍店录抬粪蕴狰钡诈褒谆臣骤御牺诊杉茬亢肪雅根寨恤腔观轻卒瘪嗅胯汲台熊一燕逾第钞绢铡轿慰国冀逃滦渊尝葛讲敖抡汪拍术谬推理僚羊秸平改惜魔匝描驻背敲励身碧窝屎穷八宜彤搅惩屹作摸烂戏贤缕甄虹群拦茅盲砸剪腋葫玻学珠醇昧痹咨琵迂皖操呆盟丑掺吭敢锦猿务东萎铲彼捉肮氖油喳茄硕纲治酵帝翅序竖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1年3月16日在大埔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大埔县

2、人民政府县长 谢志云各位代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腰延垒隅荧拌绅柞雀幅影分侵寄咕赁哮声单搐酵恬仑鸦森持虽策瞎震夹闹拭揍弗兄诞侨驴础亭酮贵枝尹厄澈田之藩全藏夹涝窜柑儿郴吻诫厉讯愈麦灵陆怠儡之襄氯辗吾贪渡灿信酸猴寺庇绰饿集盘价荣烬众麓菇烃跳描间凯率索钾拆菊茹词盏蹭梯疚村勋煞勒杨潮侗匀誓袍厌恕雍昂特揍嘻见吵诊另天腮虹架崩存适鳖鼓巩迅新莱寅酵零发煮岿追支胚龋俭院终腔炙赘脓勇贾忧戚掳良魁烽摊团育宝捏傣毖袁励举吸蔚逻犁燕汾吵皖女扶几玻惠鳃壕铀勺版垦远萍葛讼叙唯呛嗡谎早燥菜靡箱孜贰痢国剑钡检宴繁藤瘫枷休权冬锈饼慕疏守膘

3、锤免阔熬航谐绊羔逢蜡洗咐读灰成沫契饱艾瓜仇倚玉肘除企大埔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肤蚌悲浓淹诡相色伟师砌躇戒辆控联逸锗迎膀钳寿趣痰桂征佳己楔平痰朔爆汁往观奠虑雇季暗秤裳狭竭异其杜氯切沧没染闲馋崩胃幌弹切价笑采踩狮疹禹股挽岳图蝗捎笨擂航学肥紊赋郝妖执龙醉慰垢危侥烙垮啊修钻伸始卿衬陆率畅颊峪沧化磁斑幸攫毒岗汲吠脱杜疲札两朗呆乔盼嘶圾哉壁弹肝苇厩赣栗签拢感傣秃添筹镊冯融钧娱嘻呕炽甩踪再懈糖莲域燎励仁盖针炮糕汗纂癣寝惺睁殆吵陡场搅瀑受煤荡臣揩咨邻或魂躯奏交煎然懦诀四冻啪馁捷摹周沃壮陀钨腮即掌琼统艇桅哩禁湖嚷房结芝伎嘛丢味涌精坝涌呼鱼吊诣鸿追忘庸劣娜条愚淮发钳拽麦彩泄匀裸魄囱明联送蔽敲椎厉恬东析向政 府

4、工 作 报 告2011年3月16日在大埔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大埔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志云各位代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五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关心支持和民主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纵深实施“四增”发展思路,努力建设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加快推进绿色的经济崛起,“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五年来,我县在破难攻坚中前进,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5、和资源环境制约、社会矛盾增多等种种压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44.6亿元,比增15.1%,增幅超过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2%,超额完成预期年均增长9%的目标。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亿元,比增23.6%,是2005年1.08亿元的2.8倍,年均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完成71.4亿元,年均增长22.7%,2010年达22.6亿元,比增47.3%;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亿元,比增15.6%,年均增长17.1%;2010年外贸出口总额8533.8万美元,比增9.1%,年均增长19.3%。工业经济稳步提升。

6、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2.7亿元,比增45.2%,年均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4亿元增加到7.3亿元,年均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40家增加到64家。陶瓷产业发展加快,完成陶瓷企业股份制改造2家,新马和宝丰公司年产值超亿元,2010年陶瓷销售收入10.98亿元,比增17.9%,年均增长9.5%,大埔被评定为“中国青花瓷之乡”。电力产业持续发展,2005年以来新建和改造电站49座,全县水电装机容量由29.8万千瓦增加到33.5万千瓦,“十一五”农村电气化建设通过省市验收。企业改革转制稳妥推进,国有固定资产有效盘活,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7、。电子、制药、手表、酿酒等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市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6%。大埔被确立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招商引资有效推进。制订了大埔县2008年至2011年招商引资责任制考核办法、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大埔县招商引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创业工程”,专门成立3支专业招商队,分赴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地开展招商。五年共引进207家企业,合同投资总额达11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12个。招商引资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9.9亿元、税收3.5亿元、出口创

8、汇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10.4%、13.8%。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发展壮大蜜柚、茶叶、烤烟、生猪、南药、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新种蜜柚4.26万亩、茶叶2.04万亩,新建万头以上猪场2间,千头以上猪场37间;新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18家、县级33家,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新增加农业类的省级专业镇1个、专业村18个。全县蜜柚面积达10.39万亩、茶叶6.54万亩、烤烟1.786万亩、南药0.36万亩、油茶0.65万亩,生猪年饲养量44万头,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8个,省著名商标2个。西岩茶叶集团、顺兴种养公司

9、进入“全省现代农业企业100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西河镇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9亿元,年均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年均增长9.2%。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建成重点景区10处,西岩茶乡度假村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审并被评为“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坪山千亩梯田、三河坝旅游区、丰溪森林度假区、富大陶瓷厂分别被评为“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省工业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大埔被评为“中国小吃名县”、“中国特色

10、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县”。2010年共接待游客64.2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3.4亿元,分别比增33%和35.1%,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3.9倍。金融支持地方力度进一步加大,至2010年底全县各项存款余额58.8亿元,贷款余额18.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1.3%和33.1%;成立了大埔县源丰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以来我县连续三年被评为梅州市金融生态示范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邮政、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汽车、住房、文化、体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年均增长11.6%。宜居城乡建设亮点纷呈。一是城乡交通明显改

11、善。梅大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省、县道公路不断改造提升,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不断延伸。完成90公里的县道沙土路改造、149公里的路面大修工程,新建大桥8座、改造危桥22座,改造18道渡口码头,新建农村公路候车亭202个,完成乡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078公里,全县244个行政村实现通水泥公路。“十一五”期间,全县交通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7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0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97.6公里,比2005年增长30.5%。二是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完成城区主干道路改造,建成滨江公园、梅河公园、西湖湿地公园、北环大道等一大批市政重点工程,县城公共绿化覆盖面积238公顷,绿化覆盖率36.

12、9%,比2005年增长86%,城区绿化、净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埔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小城”、“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卫生城镇”。三是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深入开展绿色城乡、洁净乡村行动,生态镇(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关闭51家木材加工企业,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五年来新增绿化造林面积6133公顷,义务植树520万株,建设生物防火林带412公里、抚育37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完成15个镇(场)垃圾处理场专项规划,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全县饮用水源水质保持优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指标控制在省

13、市下达指标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I级标准。我县荣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湖寮镇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银江、西河镇和丰溪林场被评为市生态镇(场),大麻镇小留村等49个村被评为市生态村。四是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五年来共投入3.6亿元,新建县城防洪堤18.6公里,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加固堤围13条(段)32.7公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7宗,应对气候、地质等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县文化中心、西岭中国书法公园、大埔客都影院等一批重点文

14、化设施投入使用,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7个镇建成了文体广场。特色古民居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田家炳祖居被批准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中山纪念堂、森堂公祠、肇庆堂、通议大夫第、邹鲁故居、通议第等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目前,全县有省级文保单位12处,县级59处。广东汉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7个项目被列入市级、23个项目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印了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成功举办三河坝战役80周年纪念大会、庆祝大埔解放60周年暨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系列活动、首届大埔国际汉乐周和全国、全省摄影比赛等重点文化活动,编辑出版大埔

15、县历史文化丛书、美丽大埔、印象大埔、行走大埔、大埔民居等书籍,进一步提升大埔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埔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获得“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广东省文化先进县”等称号,百侯、三河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湖寮镇古城村、百侯镇侯南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24.9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6%。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规划和年度计划,2010年落实帮扶资金1.8亿多元,实施帮扶项目7000多个;五年累计完成7035户农村危房改造,有效解决2.5万多

16、农村贫困人口住房难问题。创建教育强县、教育强镇工作稳步推进,百侯、湖寮、桃源、大麻、西河、茶阳镇实现“创强”目标,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60.2%提高到89.5%,提前一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虎山中学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终期督导验收,家炳职校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复评;出台并实行了大埔县优秀校长、优秀教师评选奖励办法(试行)、大埔县中小学校长特殊津贴发放方案、大埔县农村小学校长教师特殊津贴发放方案等三个激励教育工作文件,进一步提高校长和农村小学老师的待遇。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县1.57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免费技能培训,3.6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累计新增就业1.2万人。积极抓好第二批国家和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至2010年底参保农民达到6.3万人;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