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45783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座位号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张祥龙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

2、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3、。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

4、或者气息奄奄。综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

5、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有删节)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沙漠”。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

6、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进中国就是其例证。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方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7、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报任安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8、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B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5对下列句中其和以意义、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以刺世事以浮游尘埃之外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6“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句中“此志”指代正确的项是 ( )(3分)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C举类迩而见义远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当时朝廷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庄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

9、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代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在于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困厄,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8把文中现代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1题。【注】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10、。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9“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10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乙 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一题作答。注意:只做所选题内的小题,不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花儿与少年梁晓声有一个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普通的中学。”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小绰号“逃学鬼”。是的,他经常逃学。他逃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一年级时的书包。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惭形秽,内心极其敏感。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已经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或某种举动而表现得像遭了暗算似的。妈妈不止一次地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早知道你打

12、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他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肮脏的脚趾,顿时模糊不清.于是,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时,两个大人迎面走来。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蜜月。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他认出对方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姓刘。刘老师组织过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刘老师温和地说:“我代表我和我妻子,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

13、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又点了点头.顺从,让他得到了一支奶油棒冰作为奖品。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相信是得到了奖励。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棒冰。对面是公园的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的热闹。刘老师说:“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花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

14、儿,才能开成花朵。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仔细,说喇叭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一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的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一联系到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他却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的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刘老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要到他的班里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写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去。希望你在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以分析、点评。”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都是难以拒绝的啊!他从没那么认真的写过一篇作文。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学校的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