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45674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 大气的垂直分层(1) 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2) 对流层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逆温现象A.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C,出现逆温现象。B. 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一逆温生长一逆温层最厚一逆温减弱一逆温消失C. 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 象,风力小。(3) 平流层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

2、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高层大气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2. 大气的热状况(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白天阴天气 温低。 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 紫外线。 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 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 灰白色。(2)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

3、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 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是低 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 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 辐射越强。夜晚阴天气温高。 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3) 大气热状况应用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保

4、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 候变暖。 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深秋露水、霜、雾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4) 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角大,光照集中,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路径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反之的话,夏季昼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 多。 地形因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 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反之, 相反。 天气状况: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能量多。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等。气象与气候知识点2大气环流1. 热力环流(1) 最简单的一种大气环流。 形成过程:地面

5、冷热不均引起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从而在同一高度面 上产生气压差异,进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天气状况:A受热,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B冷却,气流下沉, 易形成晴朗天气。 热力环流的应用A.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白天滨海地区易形成阴雨天气, 夜晚海洋易形成阴雨、多雾天气。日.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坡、山顶易形成阴雨天气,夜晚吹山风,山谷 和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雾、阴雨天气,而且山谷和盆地内多形成逆温层,阻 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C.城市风:城市由于人口密集,生活、交通、工业等排放大量废热使城市 形成热岛、雨岛、混浊岛。2. 大气的水平运动(1)近地面风的画法 风向与

6、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30?45?。 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三力的特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是形成丰 的源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它还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始终 与风向垂直,不影响风速,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降低风速, 影响风向。(2)高空风(一般1500米以上)的画法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90?。 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3. 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1) 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副热带 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

7、带是动力因素。(2)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北 移,冬半年南移。(3)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上升,降水较多。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 候。 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 候;极地气候冰原气候。 受西风带控制,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降水较多;风由海吹向陆 地,降水较多。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降水较少;信 风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东风带苔原气候。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雨旱两季。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热带 草原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一一地中海气候。4.

8、季风环流(1)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月份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带保留 在海洋上,太平洋一一阿留申低压,大西洋冰岛低压。 7月份亚洲(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带保留在海洋上, 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亚速尔高压。(2) 季风环流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月份 7月份气象与气候知识点3气候1. 气温(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两点,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南)半球陆地均温最高出现在7(1 )月,海洋8(2)月。北(南)半 球陆地均温最低出现在1月,海洋2(8)月。 气温的日(年

9、)较差变化:大陆大于同纬度的海洋;内陆大于同纬度的沿海; 海拔低的地方大于海拔高的地方;纬度较高的地区大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晴天大于 阴天。(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等温线北(南)半球较曲折(平直):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则 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3)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7月向北凸。 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 等温线向低

10、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 气温高于迎风坡。 阻挡作用: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 挡地区。 大气环流: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2. 降水(1) 降水的形成条件:饱和水汽上升遇冷;充足的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足够掉落地面。(2) 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和气旋雨等。(3) 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4) 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

11、环流:受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受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风由较低 纬吹向较高,降水多;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海陆位置: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降水 丰富。 洋流:暖流增湿,降水较多;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一多一少的变化规律); 背风坡,降水少(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出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高大地形 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地势高,对流减弱,降水少。 水文:水域广,降水多,反之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多,反之少。 人类活动:城市气温高多上升气流,形成雨岛

12、效应;植被破坏,地面缺乏 保护,气候干旱;兴修水库,降水增多;围湖造田,降水减少。3. 气候的影响因素(1)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 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热带:最冷月均温在15 C以上。 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 C以上。 温带:最冷月均温在0 C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最热月均温略高于10 C。 寒带:最热月均温在10 C以下。(2) 大气环流(3) 海陆位置(4) 地形、地势: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形成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 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5) 人类活动4. 气候类型的判断(1) 根据冷/热月确定南北半球(2) 根据气温确定

13、气候带根据降水(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进入雨季)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5. 主要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 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量大于2000mm。 特点:终年高温多雨。(2)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 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成因: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特点:终年高温,干湿旱明显交替,510月是雨季,11次年4月是 干季,降水量在750 1000mm。(3)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大致在北纬10

14、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 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雨旱两季,69月是雨季,10 次年5月是 旱季,降水量在大于1600mm。(4) 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 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降水少,降水量小于 125mm。 特点:终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5)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35之间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 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15、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量800 1600mm。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 北美洲大陆西部沿海,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成因:处于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区。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量300 1000mm(靠近30 纬度地区降水较少,靠近40纬度地区降水较多)。(7)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的华北、东 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400800mm。(8)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内部。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