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45527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文言文知识归纳之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文言常识: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左传:由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所以他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等名称,经过 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目的

2、是 “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 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4今急而求子 古:对人的尊称,“您”; 今:儿子。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3、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 11 4 2.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与郑人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既东封郑 越国以鄙远 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 若不阙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臣之壮也 今老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四、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11 5 2.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子亦有

4、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以其无礼于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5之 臣之壮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是寡人之过也 子犯请击之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2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 11 6 省略句 1.省主语 许君焦、瑕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夜缒而出 许之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

5、东道主 3省介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六、重点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七、内容回顾 1烛之武的形象:爱国,顾大局,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2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绝晋而交郑的理由:若强晋,则弱秦;不取郑,则

6、利秦;晋食言,不可交;晋无厌,欲阙秦。 / 11 7 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图穷而匕首见 6秦王还柱而走 7卒起不意 二、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 2名词作动词 前为谢曰 樊於期乃前曰 左右既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 丹不忍以己之私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 3形容词的意动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 11 8 三、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7、 古: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终已不顾 古:不回头 今: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可以用来 今:表可能、能够、许可 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6、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宽容、原谅 今: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达到目的 7、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 今:中医医生 8、左右乃曰 古: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控制 9、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 今:鼻涕 10、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礼物 今:货币 11、于是太子预

8、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在这时 今: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2、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代指金属总称,金银铜 今:特指黄金 1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 今:拿着 四、一词多义 1、兵 进兵北略地 不得持尺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3、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4、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5、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以次进 日以尽矣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 11 9 箕踞以骂曰 6、于 嘉为先

9、言于秦王曰 燕王拜送于庭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7、之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它”)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5欲与 (之) 俱 (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6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 7而 (按) 秦法 (根据文意省略 ) (省略句) 8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 (省略句) 被动句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0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11常痛于骨髓 (状语

10、后置句) 1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 13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14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 1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1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17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六、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10 / 11 3将奈何 6荆卿岂无意哉 7仆所以留者 8事所以不成者 七、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3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4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

11、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常作悲壮之声。 人教必修一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6因击沛公于坐 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2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3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4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 今:很,十分 6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11 / 11 7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2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听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且为之奈何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 5幸 妇女无所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