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45526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宿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必然性。建市 19 年来,宿迁工业经济 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建市晚,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层次低, 内部结构不完善;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工业经济在量和质上 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改变这一产业现状,要求我们在经济实 力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宿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紧迫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 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 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 进工业化、信

2、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看,没有宿迁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江苏的全面小康,实现既定目 标,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压力将更大、更艰巨;从环境与资源看,拼资 源、拼要素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宿迁在节能减排、土地要素供给等方面, 压力同样越来越大。为此,走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 全面小康,必须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地依靠科技创新,依靠优化结构,依 靠构建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加速赶超。宿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长期性。当前,宿迁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 中期的初始阶段,有着苏南、苏中地区所没有的特殊市情,苏南、苏中新 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既为宿迁跨越发展提

3、供了难得的路径,也为宿迁新型 工业化进程带来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对宿迁而言,新型工业化仍然是一个 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必定是一个扩张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 动力相结合、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正因为 如此,宿迁的新型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践证明,只有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才能收拢五 指,集聚一切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资源要素,着力突破新型工业化推进过 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坚持集聚发展,培育优势产业重视规划引导。按照“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的原则,科学规划产业 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实行

4、一般产业正常抓、重点产业求突破。一方面, 做大、做强、做特现有已获国家、省、市批复的特色产业、基地、园区, 实行“一产(园)一策” ;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有发展前景的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和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 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科学合理、优势互补、配套完 善的区域产业布局。 2015 年预计四大特色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2150 亿元, 同比增长 13.5% ;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370 亿元, 同比增长 16% 推动外引内培。结合市域“ 4+4 ”和县区“ 2+1 ”产业体系,牢固树 立大招商促进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意识,始终保持对招商引

5、资工作的激 情和热情,突出重点区域和目标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水平,实 现产业互补、错位竞争。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以技术改造、兼并 重组、股改上市、规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企业培育“ 511 ”工程(即2015年2017年,全市幵票收入前 500强企业,三年内幵票收入突破2000 亿元;每年实施投资超 1000 万元技改项目企业 300 户以上,三年 达到 1000 户;每年新增 300 户以上规模企业,三年新增 1000 户),做 大做强大型骨干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同 时,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重点优势企业在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协作 和融合,提高产业集

6、中度和关联度,提升产业集聚整体竞争力。做优载体建设。宿迁所辖县区开发区均为省级以上开发区,并且是苏 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地级市。一直以来,宿迁始终把开发 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紧紧围绕已经形成的产业特色,全力主 攻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开发区产业升级、转型 发展。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 园区、企业联合协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新兴产业转移,提高园区产业层 次,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目前,全市各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 达到 998 家,预计 2015 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2000 亿元,同比增长 14%坚持科技创新,提升

7、产业水平 促进科技研发。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推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 统产业,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 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 与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北京化工大学、江南大学等 82 所高校院所开展专 题产学研活动 90 余场次;与南京工业大学等 9 所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 研究院。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从 2012 年开始实施至今,共发放创 新券 1.6 亿元,累计为 542 个项目兑现创新券 5705.4 万元,带动科技投 入达 6.99 亿元。实施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专利权的高新技术与其产品, 支持企业对

8、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档 次。坚持把标准化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 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定实施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 标准,并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目前,全市共主导和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10 项,行业标准 12 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 115 项。注重引才育才。区域竞争中对于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推进新型工 业化更要大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创新引才机制,强化留才政策,优化育才 环境。一方面, 突出人才引进, 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求, 引进创业创新型领军人才,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到宿迁转化;另一方面,注 重

9、人才培养,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 升企业家管理素质和水平,鼓励企业家参加各类行业展会、研讨会,学习 掌握最新业态,增强科技攻关本领。坚持优化结构,实现提质增效 加大技改投入。高度重视企业技术改造,围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 业准入条件和市域“ 4+4 ”、县区“ 2+1 ”产业体系,组织筛选一批市场前 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技改项目,大力推进“千企技改、千万 投资”工程,引导企业在投资中提高技改投资比重,在技改投资中提高技 术和设备投资比重,在技术设备投资中提高自主创新投资比重。对启动实 施的技改项目,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会办会,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 遇到

10、的难题。 2014 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改投入 1162.3 亿元。推进两化融合。围绕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 络化、商务电子化,深入推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 管理等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创新与协 同应用。加快“互联网 + 工业”建设,推进企业在协同设计和研发、协同 制造或云制造、移动 O2O 、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全力 打造一批经济新增长点。开展企业信息化发展诊断活动, 2015 年完成对 60 家重点企业两化融合现场诊断任务,抓好 100 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 设,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37

11、 个。发展新型业态。大力实施“互联网 + ”行动,利用“京东一宿迁馆”、 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优势,按照“政府 +知名网络平台 +市场主体” 模式,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标准化、智能化、模块化 的定制生产。 2015 年,全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 420 亿元,同比增长 90.9% ,其中网络零售额 106 亿元,同比增长 97.1% ;在阿里巴巴、中国 制造网等 B2B 电商平台注册并开展业务的企业 6000 余家,基于淘宝网、 拍拍网等平台开设的正常经营网店 4万余家;直接从业人员约 8.6 万人, 带动相关就业人数达到 34 万人。坚持精准服务,加大保障力度 强化服务意识

12、。定期对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等进行 督查督办,对可能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大问题,第一时间进行 研究解决。在全市广泛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园区,促进深 化改革、促进作风转变、促进转型发展”为内容的“三服务三促进”活动 和以“访企业困难, 访企业需求, 帮助企业走出现实困境、 化解要素制约” 为内容的“两访两帮” 活动,市、县区领导坚持每月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 企业家座谈会、重点企业问题会,排查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突出 问题,服务企业发展。 2015 年,仅市级层面就帮助企业解决 653 个融资 担保、证件办理、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强化运行监测。针

13、对工业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下行压力加大的现状, 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制度,建立产业行业监测预警、分析研究和信 息发布平台,加强对要素供应、市场需求、价格波动、重点地区、重点行 业、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的监测。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月度分析会,全 面掌握投资、销售、税收、用电等关键指标运行情况,强化对重要产业、 重点企业,以与与周边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对比分析。适时开展银企对接 会、产品展销会、人力资源招聘会等,全力在信贷、销售、用工等方面加 大扶持力度。强化契约精神。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对各类扶持政策的知晓 率。对出台的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服务承诺,与时兑现,坚决 杜绝随意截留或延迟

14、拨付上级补贴奖励给企业的各项资金,或应该由地方 政府配套补贴奖励给企业的资金。特别是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健 全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服务企业的“接力棒” ,发挥应有的激励作 用。当前,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正在经历深刻变化, 如何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事关宿迁长远发展和全面 小康社会建设。今后一段时期,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环境仍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 着城际高铁、高速网的形成和国家、全省区域战略的实施,周边淮安、徐 州、连云港等苏北城市的区

15、位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发展面临新困境,宿迁跨越赶超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要准确地把握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重大机遇,牢牢抓住国家战略和区域规划 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新一代技术革命对新型工业化发展 所注入的强劲动力,以与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 有力保障,更加注重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坚持一手抓增量拉动、一手抓存 量优化,不断提升招商引资针对性,推动实体经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 集聚中汇聚增量,在升级中提升质态;更加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发 展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 政策支持、环境营造,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更加注重增 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 预,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作者系宿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责任编辑:高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