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447638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0775历史教育学新编历史教学论绪 论 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二、历史教学论的课程内容1、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这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2、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3、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4、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中学历史教学评价;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发展。三、怎样学好历史教学论1、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3、总之, 除了听教师授课、看各种教学杂志外,还应通过见习、社会调查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通过试讲,参加中学历史教学实习,逐步掌握历史教学的各种方法。 第一章 历史课

2、程论 第一节 历史课程的沿革 一、什么是历史课程 1、 课程的定义: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有三种观点:A:课程是知识: 这是一种产生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开始, 这种观点对西方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点在于: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学习者的,并且基本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B:课程是经验: 是在对前一观点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强调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 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 其特点是: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

3、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C:课程是活动: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它认为课程作为知识、经验也有局限性。其基本思想是: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 特点有: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要素的关系。 2、 当前,我国学者对“课程”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A: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B:课程是家乡的目标或计划; C:课程就是学习

4、者的经验和体验; D: 课程是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3、 当前课程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B: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C:从单一强调教材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要素的整合; D: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E: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F: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 从整体上看,课程的重心由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和教师教了些什么,转向更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 4、 什么是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

5、、历史教学活动等。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在总和。具体说来,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二、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 1、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2、 基础教育历史课程的设置:初中阶段(7-9 年级)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 史学的社会功能一般有:A:揭示规律的功能。 这是史学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B:借鉴经验的

6、功能。 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后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趋利避害,择善而从。C:服务的功能。 史学要为历史、军事、工业等博物馆的陈列,文物资料的搜集保护,为历史戏剧、历史电影的拍摄服务,为城市建设、工商业活动服务,甚至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军事战略的策划等方面提供历史依据,其智囊团的服务作用。D:教育的功能。 史学的教育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力,具有世界意识,养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现代人的素养。 4、 史学社会功能发挥的途径:A:着眼宏观,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用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来武装人们。B:致力微观,着眼研究一人一事,为历史科学内容

7、添砖加瓦。C:注重史料普及,传播科学历史知识,丰富精神文化。 5、 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A: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即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普及性、非专业性,意义在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发展的近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C: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D: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强调历史课程的人文性是此次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6、 历史课程中的人文性:人文性就是对人及人类

8、社会的关怀,强调个人以及与社会的和谐。表现在:A: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B: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关怀和尊重生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程在这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主要是以人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一切以人的存在为基础,必须以人为中心,这是尊重生命的出发点。其次,历史课程中有大量关爱和尊重生命的素材值得我们去挖掘。“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C:对不同意见和观念的尊重与包容。三、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历史 1、 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历史: 我国的历史课程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夏商时期,便有了专门的教育场所痒、序,史官就是历

9、史教师。 春秋时期,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各国有编年史书,这就是最早的历史教材。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历史教材编订者。 战国后,五经一直是学子必读的课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文帝设玄、儒、文、史,历史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唐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历史课程占有相当的分量。 五代开始,我国出现了新的教育机构书院。史记、汉书、后汉书即三史被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 清代学院规定学生需学史学,记日记。 2、 历史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是从近代实行新的教育制度开始的。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开始废科举,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

10、,规定中小学设“史学”。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建立起我国第一个近代化的新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并正式将中外史学改为历史。3、 近代历史课程的设置:A:清末中学堂历史课程的设置。1904 年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历史课程包括三门,即中国史、亚洲各国史和欧洲美洲史。清末中学堂历史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1历史课程采用分科课程形式,设置中国史、亚洲各国史、东西洋各国史三门,突破了笼统设置中国史、外国史的课程模式; 2没有设置历史选修课程,尤其是对于准备升入高等专门学堂的学生也没有设置程度比较高的历史选修课; 3拿奏定中学堂章程所规定的历史课程与日本明治三十

11、二年(1899 年) 中学校令施行规定中所规定的普通中学历史课程作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历史课程内容教材的编写原则和选材标准都模仿日本,这对于20世纪初中国学者自己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有直接影响;4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既有宣扬封建道德文化,鼓吹效忠君上,又具有振发国民之志气的教育功能,并贯穿于历史课程内容之中。 B:民国时期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民国(1912-1949)是我国近代为适应新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而产生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在整个近代课程史占有重要地位,突出的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设置既有分科型历史又有综合性社会科,历史课程呈现“螺旋式”排列。 1南京临时政

12、府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将“学堂”改为学校,中学学制四年。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1922 年学制改革,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壬戌学制”,确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学制,规定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均开设历史课,内容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初级中学的历史课程属社会科,高级中学的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历史课程结构是借鉴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的结果。 3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再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于1948年2月正式公布,新的历史课程在教学时数、课程内容以及课本体例方面,均有所改善。 总之,民国时期中学校的历史课程随时代的发展

13、有增有减。历史课程呈“螺旋式”排列,即历史教材的内容在各个教学阶段中重复出现,但其深度和广度则逐步加深和扩大。这样螺旋式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而且还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启迪。同时,历史课程还效仿西方国家,注重历史与地理、公民等学科的整合。4、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A:历史课程设置的第一次改革(1950 年) 1950 年,我国中学历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借鉴旧中国中学历史课程的结构,先中后外,采取螺旋式上升、逐步加深的方法。B:第二次改革(1953 年) 在课程设置上,从1953年秋天起,把历史课

14、程原有的“先中后外”变成了“先外后中”,从多讲本国史少讲外国史,变成了中外历史各占一半。这种历史课程的设置深深打上了苏联式的印记,是苏联历史课程结构的变种。C:第三次改革 (1959 年) 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59 年,历史课程压缩每个年级的课程,高中只设置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门课程周学时3 课时改为2 课时。另外,“打破王朝体系”厚今薄古,不恰当的删减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开始大量引用语录。D:第四次改革(1963 年) 1964年春,社会上又掀起了教育必须“彻底改革”的浪潮,新编中学历史教材尚未问世,就受到这股浪潮的冲击而夭折。历史课程改革和

15、试验变成了单纯的政治理论课程。第四次历史课程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关门闭户式”的盲目的改革和实验,发出了巨大代价。E:第五次改革(1978 年) 1977 年,十年“文革”动乱结束教育部决定将十 年制作为我国中小学的基本学制,于 1978 年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学制为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F:由于各地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程度不同,师资水平较差,加上我国还处在普及初中教育阶段,如果学生不到高中学习,就无法接受世界历史的教育。这与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和三个面向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而且,在高中阶段不设中国历史课,因此,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历史课程开始进行第六次改革,1981年, 教育部颁发了 全日制六年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和 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修订意见,根据这两个教学计划,我国历史课程及课时数做了一次调整。此次历史课程改革注意保持原来十年制历史课程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强调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渗透史学研究的方法。G:第七次改革(1986 年) 1992 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 2000 年 1 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