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44734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生态文明建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 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 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 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 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 200 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 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 节

2、、自平衡的功能。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 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 正是这种清醒, 推动着人 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全球 性的时代潮流。我们清醒地把握住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 足,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努 力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及资源、环 境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行了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

3、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 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 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 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是社会主义的重 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 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 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 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

4、先、 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 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必须珍惜 每一寸国土。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 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 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 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

5、严格按 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 生态安全格 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 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 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幅降低 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 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 推进水循环利用, 建设节 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

6、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 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 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 展的根本基础。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推进荒漠化、 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 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 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 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 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7、。(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 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 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 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 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 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

8、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 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 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 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创造了举世瞩 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 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 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 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 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

9、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 大局。须知, 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 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 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 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 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 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环境恶 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 环保观念日益增强, 参与生态治理、 环境保护的积极 性明显提高。 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

10、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 相当多的人生 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 环境意识差得惊人。据中国青年报 XX年11月13日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 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 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 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 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 过度消费、 甚 至挥霍浪费等方面。 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 强化生态道 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

11、七大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设生态文 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 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 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 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 止和避免的。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传统的国家,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 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 谐统一

12、的精神境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最佳途 径和方式。应当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道德 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 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 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 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 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最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把 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 的地位,全面协调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定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