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43468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009-08-18 17:17:43摘要本文首先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简要阐释,然后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缘由进行分析,对当前金融危机中的若干经济现象进行说明,最终,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政府干预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探讨。(联合论坛北京)一、关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将经济学一分为二,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教学也划分为微观课程和宏观课程。学生首先学习亚当斯密(Adam Smith)“看不见的手”和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而在接下来的宏观课程中,他们则被告知各种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在订正这些失灵中所扮演的角色。微观经

2、济学家指责宏观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缺乏严格的理论基础;而宏观经济学家则指责微观经济学家沉迷于不现实和不适应的理论之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所以不完全令人满足,也正是因为人们希望对该理论某些核心假设做进一步说明,尤其是价格和工资的黏性。通过两种方法可以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新连接起来。宏观经济学可以引入微观经济学,反之亦然。新古典经济学选择了第一种。这种方法的支持者试图从理性、企业和消费者的最大化行为等基本原则动身,来推导经济加总的动态行为。这个学派意识到了经济动态在理解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预期在形成经济动态中的核心地位。另一种方法则尝试将微观经济理论引入宏观经济理论。为表述便利,学术

3、界将其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主要是应对70年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面临的理论危机。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曼昆和罗默参考某一特定理论对下面一组问题的回答来判别其是否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问题1,此理论违反了古典二分法吗?即货币是非中性的吗?问题2,此理论是否认为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全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在主流经济学派中,只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确定的。失业、信贷配给和商业周期等经济现象与标准微观理论的结论并不一样,新凯恩斯主义的目标就是发展能够说明这些现象的微观理论。假如考虑其最宽泛的内涵,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很多分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不

4、完备信息和不完备市场的探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基于凯恩斯主义基本思想的,但新凯恩主义者意识到应当更为彻底地远离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并且应当对由信息成本所引起的资本市场的不完备性及其后果做更深化的探讨。效率工资理论、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信贷配给以及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修正观点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效率工资模型效率工资是指劳动生产率依靠于工资水平。效率工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工人特征的相关信息不完备。工人的行为不能够被企业完全地视察到,因此,企业无法制订有效的合约来保证工人担当他们行为的后果。因此,劳动质量和生产效率(因而企业的利润)就有可能因为企业支付更多的工资而上升。同样,人员更替

5、也会因为工资上升而减缓。正是因为意识到降低工资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人员更替,从而削减利润,所以,企业面临大量失业时,并不确定降低工资。在这种理论中,市场上也有很多企业,企业之间是存在竞争的,但是至少在确定范围之内,企业是工资的制定者。假如瓦尔拉斯工资(出清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太低,那么,企业可以选择提高工资来增加利润。当然,效率工资,也就是最大化企业利润的工资,会因为经济状况的变更而变更,因此,效率工资并不意味着工资水平一成不变,但却说明白工资水平为何不确定会降低到出清市场的水平。效率工资理论说明白为什么工资不能出清劳动力市场。类似的模型也可以说明利率不能促使信贷的供应和需求相等的缘由。

6、更一般地,阿克洛夫和耶伦(1985)指出,即使应当变更工资,企业也情愿支付额外的费用来保持工资不变。他们证明这种近似理性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损失很小,但是,社会成本却可能特别昂扬。事实上,假如企业是风险厌恶型的,并且变更工资的后果存在某种不确定性,保持工资不变是完全理性的。(二)资本市场的不完备资本市场不完备起源于信息不完备。在企业经理人和潜在的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这种不对称会导致所谓的“股权配给”(equity rationing)。股权配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意味着假如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本用以投资或者增加生产,它们必需借入资金。即便它们有实力做到这一点,它们也会面临不行忽视的风

7、险,包括破产风险。要分析企业行为,就必需关注企业是否情愿担当这些风险。企业生产资本不行预期的变更(比如存货价格的变更)可能会对它们担当风险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三)信贷配给尽管有时企业对潜在风险的考虑降低了企业情愿生产的数量,但是,在其他时候,企业获得资本会受到限制,市场上存在信贷配给。资本供应者在面临过度资本需求时不提高利率的考虑和企业在面临过度劳动供应时不降低工资是相像的。缘由在于选择效应(申请者的构成发生反向变更)或激励效应(借款者从事风险更大的项目),提高利率可能反而会降低资本供应者的期望回报。(四)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修正观点货币政策起作用时,它并不是通过调整个体持有的货币余额,而是通过

8、影响信贷的可获得性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假如某一家银行确定削减供应贷款,那么,市场上确定不会存在其他的潜在贷款供应者可以对这笔贷款进行完全的替代。货币政策当局可以实行某些措施来影响银行的贷款意愿(或者影响银行情愿贷款的条件)。当然,某些条件下,其他的贷款供应者可能会实行某些行为来抵消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货币政策的作用不会被完全抵消。二、当前金融危机产生缘由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资本市场的不完备是说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缘由的一个重要视角。新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是新自由主义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上世纪30年头,鉴于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政府要求国会

9、通过“证券交易法”,阻碍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使美国经济的的金溶化进展受到阻挡。而在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美国经济的金溶化过程明显加快,这也加剧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递。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注资本市场的不完备性,是视察和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传递的重要视角。从美国的次贷市场和次级债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来看,都存在严峻的信息不对称。首先,发放次级贷款的银行或公司与次级贷款借款人之间存在较严峻的信息不对称,发放次级贷款的银行或公司不如借款人自己对其个人信用和还款实力清晰。其次,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后变成了次级债产品,次级债券投资者与出售次级债券的投资银行之间在次级债风险水平上存在较严峻的信息不对称

10、。最终,次级债券衍生产品的投资者与出售次级债衍生产品的投资银行之间也存在严峻的信息不对称。可见,美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缘由。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我们会看到,这种道德风险问题,不仅仅集中在大型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身上,事实上几乎到处都是,包括借次贷的老百姓,向老百姓发放贷款的银行,从银行手里购买次贷证券的金融机构,乃至最大的金融机构,都存在着道德风险。换句话说,从最底层的次贷借款者,层层往上,全部的债务人和债权人都显示了特殊强的道德风险问题,大家都不顾一切地举债,每一层金融机构都有特殊高的杠杆率,债务杠杆程度空前之高,这也是这次

11、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缘由。美国政府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在连续多年房地产信贷需求不断增长的状况下,并不提高房地产信贷的利率,导致美国家庭负债大幅度提高。从2000年到2005年,美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从91.0%上升到120.0%。家庭负债与家庭资产的比率从13.3%升为16.9%,债务实际支付比率从12.6%升至13.7%(David M.Kotz,2006)。过高的家庭负债对这次次贷危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金融危机中若干经济现象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一)金融危机到来后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推迟投资在资本市场不完备的股权限制模型中,投资的波动要大于产出的波

12、动。缘由在于金融危机来临后,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推迟投资是企业在财务状况恶化时,能够采纳的全部降低风险的决策中成本最小的一个。假如由于需求冲击,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那么,此时增加新的投资的边际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边际风险会显著地上升。企业能够随时间积累资本意味着平均而言,此种风险会随着时间削减。因此,在金融危机到来后,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时,推迟投资对企业会有好处。这与我们视察到的现实是基本一样的。危机到来以后,很多企业的老板都选择了推迟投资。(二)在金融危机到来后,企业选择“削减雇佣员工的数量,但不减薪或小幅减薪”的策略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模型中,实际工资的确像现实中一样呈现

13、出顺周期变动,缘由在于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会降低劳动的边际产出(考虑到增加产出所带来的风险)。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实际工资的上升而上升,结果削减工资对企业而言反而是不利的。高工资能够通过吸引高质量的劳动力,或者通过激励出更多的努力程度,或者是降低劳动替换率(从而降低培训和雇佣成本)来增加劳动生产率。效率工资的存在又使得工人在面临劳动需求变更时离开劳动力供应曲线。这导致就业水平较大变动,而同时实际工资变动较小,对短期调整而言尤其如此。这就是我们看到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广东、江浙等省份的企业大量裁员,造成大量的农夫工提前返乡的现象。由于这些在岗的工人的工资水平本身就不高,所以,在

14、岗的工人并没有被大幅降薪。因为这些企业的老板认为调整劳动力运用数量所产生的后果比调整工资(由于效率工资的缘由)所产生的后果更加确定,那么,企业所进行的调整就更多地采纳调整雇佣数量来实现,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以说明的。通过效率工资的方法所引入的工资刚性,能够像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假设名义工资刚性一样,在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动时产生出就业波动和非自愿失业。既然劳动力边际产出的持续性波动来自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性变更,新凯恩斯主义预料失业是一个持续性的现象。与传统的隐性合同理论不同,效率工资理论至少部分地揭示了,为什么劳动力需求的削减,企业实行解雇而不是削减工作时间的形式。(三)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

15、影响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不同的流派一般采纳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种强调现实市场经济与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志向状况的最重要的区分是名义价格刚性(nominal price rigidity)。他们认为,假如不存在名义价格刚性,那么经济就能够快速地对它所受到的冲击进行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来保证充分就业和市场效率。这方面的早期探讨主要在于建立包含名义价格刚性的一般均衡模型。另一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重视凯恩斯的另外一个思想:价格和工资敏捷性的增加反而有可能加剧经济的衰退。这意味着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可能不是唯一或者是最重要的导致对标准的竞争均衡模型偏离的因素,也不是唯一与经

16、济波动性相关的因素。很明显。新凯恩斯主义的上述两个分支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不同的看法。其次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模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它们都是以信息不完全和不完全合同为基础。它们分别是风险厌恶的企业,风险厌恶的银行通过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赐予配置信贷资源的机制,以及包括效率工资理论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的新劳动力市场理论。这些基本要素有助于说明为何敏捷的价格反而会增大经济波动幅度并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存在。特殊地,前两个因素能够说明为什么小的经济冲击会引起大的产出波动,而新劳动力市场理论则可以说明产出的波动是如何导致失业的(通过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动)。风险厌恶的企业将会对任何与风险有关的行动都当心翼翼。1.风险厌恶的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