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石潭记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432586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石潭记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小石潭记教案关于小石潭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1、背诵及体会_写景抒情的方法。2、_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准备】_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

2、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_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

3、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_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彩屏显示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1、(彩屏显示。)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3、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整体感知课文1、声屏显示朗诵录

4、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彩屏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篁竹(hung)清冽(li)为坻(d)B、为屿(y)为嵁(kn)佁然(y)C、俶尔(ch)翕忽(x)差互(ch)D、寂寥(lio)悄怆(chung)幽邃(su)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3、齐读课文。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

5、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_写作思路。(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

6、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_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彩屏显示。)学习目标: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

7、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彩屏显示。)发现小潭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5、讨论下列问题: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