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410282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彭林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化,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与“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楚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

2、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他生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者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

3、实用文档精品文档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则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

4、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唯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

5、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实用文档精品文档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礼”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是中国的核心思想,是区

6、别东西方文化的关键,是中国人按理性要求来生活的表现。B在中国文化中,礼就是理,是所有人应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没有礼的人可以说不是人。C礼是全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是人的文化自觉,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D礼就是体现在中国人人生转折点处的冠礼、婚礼、饮酒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实用文档精品文档A在古代,中国人因为不想与鸟兽同群,想自别于禽兽,所以用自己的文化自觉,创造了礼,可见,在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B因为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所以要想历史不断进步,只有不断追求礼。C中国文化要求人

7、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而礼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可见礼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D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歧异,方言彼此不容易沟通,但一开始在礼的层面上就能彼此认同,这体现了礼对民族的凝聚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两种文化有明显区别,但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B在对东西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之前,盲目从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有害的。C近年,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以及各地纷纷举办的道德大讲堂都表明我们重拾中华之“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D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的东方礼仪,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完成了现代转型,再度辉煌起来,让中国再次被瞩目。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怎样读中国书实用文档精品文档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

9、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辨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做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

10、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实用文档精品文档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家都未要先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

11、”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缝罅,如合子相

12、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缝罅”,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牵实用文档精品文档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有删改)4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3、(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实用文档精品文档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5“中国传统的

14、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家都未要先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C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缝罅,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