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394863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基本知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 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 等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中 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 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 正,消除 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药物针对 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 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 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

2、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 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 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二、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 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三、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

3、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 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 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 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1.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2.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大寒证

4、(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3. 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4. 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五味一、含义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 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 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确定依据五 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 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进 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

5、际口尝 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 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 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 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 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 有甘能解毒之说

6、,如甘草、绿豆等。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 茯苓、薏苡仁等。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 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等。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 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 涩味所不具备的。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

7、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 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 不同,故苦 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 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 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 证。二上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边有厚肠止泄作用。此外,药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药有开胃进食的作用,但服用过量,反能伤胃,临床上对 芦荟、穿心莲等极苦的药物,多采取入丸、装胶囊吞服等用法,以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恶 心、呕吐等副作用。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

8、瘤、痰核等病证。如海 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 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 硝,脾虚便溏者慎用。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配合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 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 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

9、为一气二味或多味。气 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 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 能清热泻 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 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 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 苦能燥湿,甘能补脾。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升降浮沉一、含义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 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

10、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2、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 大黄等。3、药物的性味 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 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凡具有升阳发表、祛 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 尿渗 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 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 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

11、(沉降)以活血调经。掌握药物升降浮沉 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 助于祛邪外出。四、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五、影响因素每 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 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 收敛, 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 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 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 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归经一、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是药物作用

12、的归属,经是指人体 的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 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二、理论基础 药物的归经是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三、确定依据1、药物的特性 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 味酸 能入肝。味苦 能入心。味辛 能入肺。味甘 能入脾。味咸 能入肾。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一,不能作为 规律性来认识。2、药物的疗效如 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 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

13、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 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 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或不 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少阴、太阴等,有时也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少阴心 经等。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 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 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

14、善治少阴经头痛,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 点方可提高疗效。归经学说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三 位一体的药性基础,对于完整地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还 须注意,归经 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 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安神药概述:凡具有安定神志功效的药物,称安神药。本类药或为金石贝壳类,或为植物类,多入心、肝经。金石贝壳类药,因其质重而具镇 心祛怯、安神定志之功;而植物类药却多具养心安神之功。本类药主要适用于神志不安的病证,症见心悸、失眠、多梦、癫狂、惊风等。 本类药分重镇安神药

15、和养心安神药两类。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石、贝壳或化石,其质重镇潜,善镇心安神定惊,主治心火炽盛、痰 火内扰所致的惊悸失眠、惊痫癫狂;部分药物还具平肝潜阳等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 目眩等证。朱砂、磁石、龙骨、琥珀。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其甘润滋养,善养心安神,主治心肝血虚、心脾两虚 等所致的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多梦等。酸枣仁、远志、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1、矿石类安神药易伤脾胃,不宜久服,或配伍健脾养胃药同用;2、用治失眠,应于临睡前服药。朱砂甘寒心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磁石辛、咸,寒肝、心、肾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龙骨甘、涩,微寒心、肝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琥珀甘,平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酸枣仁甘,平心、肝养心安神,敛汗远志辛、苦,微温心、肺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柏子仁甘,平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朱砂磁石共同点性寒 镇心安神 心悸失眠、惊风癫狂性能区别 朱砂有毒长于清心重镇安神 心火亢盛之神志不安 磁石无毒长于平肝重镇安神 阴虚阳亢之神志不安为宜各自特点清热解毒善治善聪耳明目、纳气平喘平肝息风药 概述:凡具有平抑肝阳、息风止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