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特征与表现差异研究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74KB
约7页
文档ID:487392317
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特征与表现差异研究_第1页
1/7

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特征与表现差异研究摘要:[目的/意义]从任务情景视角下探究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的表现差异,试图完善偏差 信息搜寻在用户认知和行为特征方面的研究,以期帮助信息系统的优化和提高用户搜寻质 量与效率[方法/过程]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设计解释型、决策型两种任务情景探 讨用户的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特征与表现差异 [结果/结论]任务情景与认知状态对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的产生有明显影响;不同任务情景下偏差信息搜寻过程的行为模式有差异,任 务情景也对信息选定模式存在影响 ;不同任务情景对偏差信息搜寻中的认知变化影响较小, 但不同搜寻方式对认知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0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环境出现了信息激增但信息搜寻效率低的局面用户获取信息的 方式、路径和渠道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不仅给受众带来更多信息渠道的选择,同时 给信息选择模式带来了不确定性人们在现实社会网络中往往与一致性思想的人群交往, 接触不一致信息的机会较少因此有学者提出,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信息搜寻,可能会导致用户倾向于搜索与其原有的信 念、态度、假设或期望一致的信息,这种行为被称为偏差信息搜寻1相关研究在偏差信息搜寻行为中,最关键和根本性的原因是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在心理学角 度,认知失调理论是选择性接触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它指出当人们听到的观点与自己观点 不一致时,在心理上会产生不适感,这种认知冲突的状态会迫使他们寻求新信息来减少不 适目前,在心理学方面,已经对选择性接触的理论基础、产生机制等进行了丰富的相关研究 传播学领域也十分关注用户对于媒介的选择性接触现象,极力探寻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 等近年来,这种个体在信息搜寻和认知处理中的偏差信息处理现象也引起了信息科学和 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关注,例如邓胜利等信息搜寻行为是由于用户的不确定性或知识鸿沟,产生信息需求从而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 搜寻活动某些情况下,信息需求可以看作是由任务所激发的,是信息需求的概念化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多是探究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的理论基础与影响因素,对该行为的特征 与具体行为表现探索较少并且,由于偏差信息搜寻是与个体认知和信息处理密不可分的 信息行为,搜寻任务的认知难度或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该行为的产生因此本研究试图设 计不同任务目标,探索用户在不同任务情景下出现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的差异和行为的具体 表现,期望借此研究进一步刻画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差异2研究设计目前偏差信息搜寻行为没有十分通用或广泛接受的定义,按选择性接触的定义,偏差信息 搜寻是指在信息搜寻过程中,用户倾向于搜寻与自己观点态度一致的支持性信息,规避与 自己信念态度不一致的信息。

已有学者关注选择性接触中的信息规避层面,一定程度上将 信息规避研究进行了区分,例如有研究表明公众虽然倾向于寻求与自己态度一致的媒体, 但并没有主动回避与自己态度相悖的跨领域新闻网站2.1 研究框架Kuhlthau提出的信息搜寻过程模型(ISP)将用户的信息搜寻过程划分为 6个阶段,每个阶 段包含情感、认知与行动 3个维度的变化,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策略性搜寻过程本研究的 偏差信息搜寻与认知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结合 ISP模型来理解和描述,仅关注认知与行动层面在信息查寻中的改变过程,不涉及情感层面开始阶段,在行动上被试接受主试 发布的任务信息产生信息需求,通过判断被试观点态度与任务信息倾向是否一致初步得出 其认知状态另外,用户的选择到收集阶段是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重要过程,通过录屏数 据进行详尽分析,用户认知层面在此阶段最终会达到协调状态呈现阶段是整个信息搜寻 行为的结果阶段,也是被试在信息搜寻活动后最终认知状态的体现阶段本研究的偏差信 息搜寻过程研究框架如图 2所示具体任务情景参考Kim已有研究表明,在面对争议性话题2.2 实验流程实验前,与研究对象口头进行知情同意确认,进行简单沟通来初步确定其对本研究的重视 程度,剔除存在明显态度问题的被试,保证的研究数据的有效性。

安装录屏软件,并确保 其了解实验流程且愿意配合实验正式开始,发放任务前测问卷,根据任务提示在电脑上 进行相应信息搜寻,完成任务后,填写任务后测问卷接着按照同样的步骤进入下一个实 验任务,被试进行信息搜寻的整个过程会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被全程录制两个任务均完 成后,进行被试的基本信息测量,并收集被试的问卷及录屏数据,做好相应记录和标注 整个实验过程不得暂停,如特殊情况需要停止实验或实验时间过短则视为无效数据并且, 在任务搜寻过程中不得与他人联系交谈或辅助其他电子移动设备及报刊书籍等资料文件,需通过网络信息搜寻尽可能找到其认为准确权威的答案来得出自己的最终结果实验流程 如图3所示2.3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有研究表明,居民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或利用受到其网络使用经验等影响本研究的样本量选择参照已有研究,根据 Ondrusek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数据包括前测问卷、实验录屏数据以及后测问卷问卷通过网上填答进行获取,实验数据则通过 EV录屏软件在被试实验过程中进行屏幕录制获取视频数据,并通过人工判定进行实验过程分析3研究分析3.1 任务情景下偏差信息搜寻行为表现分析本研究中的偏差信息搜寻行为表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刻画 :⑴被试接受任务时的认知状态(认知协调/认知失调);⑵信息搜寻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接触模式 (偏差信息搜寻/无偏差信息搜寻)。

被试认知状态通过实验前测问卷获得,若被试认同或选择任务中的态度倾向则认知协调, 反之则认知失调凌斌行为测量标准:统计个体在搜寻过程中对一致性信息和非一致性信息的接触数量、接触时 长以一致性信息减去非一致性信息的差值作为偏差信息搜寻的判定,差值为正则出现偏 差信息搜寻行为(当一致性信息数量超过非一致性信息数量的两倍则为严重偏差,一倍以 内为普通偏差);差值为负则无偏差信息搜寻行为当一致性信息与非一致性信息数量相同 时,根据其时长进行进一步判定,若一致性信息时间更长,则为普通偏差,反之则为无偏 差信息搜寻行为数据分析要求:一个网页里信息态度相同时,数量按点击目标网页链接的数量计算 ;若一个网页里信息态度不同,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信息均包含在内,则通过其鼠标移动情况 (实验3所示其中要求被试用鼠标指向阅读的内容)进行判断,按不同信息态度的信息条数量计算时长 则按该页面或信息条停留(即开始访问到离开)的时长计算被试初步接受任务时的认知状态和其后续的信息选择与接触模式情况统计如表中,任务A是专业性较强的解释型信息搜寻任务,有八成的被试出现了认知失调状态,而 他们之中有81.4%的人产生了偏差信息搜寻,严重偏差信息搜寻的人数更是达到了 60.5%在认知协调的被试中,高达 71.4%的比例选择了无偏差信息搜寻方式。

这说明当遇到认知 难度较高的信息搜寻任务时,若个体处于认知失调状态,这种紧张与不适感会导致个体以 防御性动机状态产生偏差信息搜寻行为,倾向于接触和选择一致性信息,以维护认知稳定若个体在认知协调的状态下进行信息搜寻,其心理状态更稳定自信,容易从准确性动机出 发,以客观、无偏见和准确的搜寻方式去接触和选择信息,将减少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的产 生而任务B是认知难度较低的日常生活信息的决策型搜寻,不管个体的认知是否失调,产生 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的比例都明显高于无偏差信息搜寻行为认知难度低且任务内容与被试 个人相关性高,个体不需过多专业信息知识或给出非常客观和准确的选择,只需要满足自 己的信息需求即可因此被试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该任务,对自我的观点态度产生自 信,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会强化一致性信息的价值,并更多地接触一致性信息来确认自己的 选择3.2 任务情景下偏差信息搜寻行为过程模式分析由于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模式能够反映用户搜寻的一般规律,因此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 的过程划分,将搜寻行为分为 4个层面和16种具体行为,编码情况如表 4所示本研究对50个研究对象的100次任务信息搜寻过程进行观察和统计编码,根据每次搜寻 活动中的主要规律作为行为模式判定,发现被试在搜寻过程中出现不止一种行为模式,存 在动态性、变换性。

数据统计发现偏差信息搜寻行为模式主要有以下 4种:深入链接模式(DL-LN-DL)、返回结果模式(FJ-LJ-DJ)、重构检索模式(CG-LJ-DJ)、重选平台模式(HP- CG-LJ) o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被试会通过信息搜寻写出信息搜寻结论经观察,其最终信 息选定的模式一般有 3种:通过对比不同网页选定结论信息、根据某一网页选定结论信息、 以及未根据任何网页选定结论信息任务A中各行为模式统计如表 5所示,任务A中各信息选定模式统计如表 6所示任务A 出现偏差信息搜寻的被试为 37个,无偏差信息搜寻13个总体来说,返回结果模式出现 比例均最高,说明被试在检索结果浏览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满意或者没有获得足够需要的信 息时,常返回检索结果页面重新选择和点击由于该任务是认知难度较高的解释型信息搜 寻,被试也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重构检索式行为来获得更多信息偏差信息搜寻的被试更愿 意在网页浏览中一步步深入浏览从而获得信息,无偏差信息搜寻的被试则更多采用重新选 择平台的方式扩展信息搜寻而在结论信息选定的过程中,不同搜寻方式下差异不大,被 试大多都通过对比整合不同网页的信息来得出最终答案,片面根据某网页得出结论或仅根 据自我态度得出结论的比例较低,说明在认知难度较高、难以确定信息是否足够的专业性 任务中,被试会倾向于努力搜寻和并整合信息来解决问题。

任务B中各行为模式统计如表 7所示,任务B中各信息选定模式统计如表 8所示任务B中,出现偏差信息搜寻的被试为 29个,无偏差信息搜寻 21个总体而言,依旧是返回结 果模式出现频率最高,但是重构检索模式在此任务中出现比例明显提升,有九成的人会进 行缩检、扩检等重构操作,这是因为决策型任务需要被试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例如搜寻 两个方案的具体情况以及方案之间的对比等偏差信息搜寻的被试进行深入链接与重选平 台的行为模式相对较少,而采用无偏差信息搜寻的被试中,深入链接与重选平台模式十分 突出结合视频分析,该类被试不仅点击链接深入网页进行信息搜寻,还广泛使用百度、 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使用知乎、马蜂窝、小红书、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在结论信息 选定的过程中,不同搜寻方式下差异不大,但该任务中仅根据自我观点得出结论的比例明 显较任务A的比例高,说明被试在任务 B中对自我决策很有自信,所以对信息的搜寻程度 和接受程度相对更低3.3 任务情景下偏差信息搜寻行为结果呈现分析本研究通过实验的前后测问卷获得了被试的观点,可以在认知层面研究其信息搜寻后的观 点态度变化情况观点态度通过李克特量表测量所得,对认知具体的测度方案借鉴万青分别统计任务A和任务B中不同搜寻行为中被试的观点态度变化情况占比,结果如图 4、图5所示。

两个任务中,各观点态度变化类型在不同信息搜寻行为中出现的比例大致相当逆反是强 烈的认知改变,被试彻底扭转了最初的观点态度,并且对最终观点态度形成了较高的确定 性在无偏差信息搜寻中逆反出现的概率最高,因为无偏差的信息搜寻能够全面接触到各 类信息,被试以客观准确无偏差的方式加工信息,最有可能接受不一致信息,改变最初观 点态度强化,是坚持最初观点态度,并在信息搜寻后得到进一步确认和肯定的情况可 以看到强化在普通偏差和严重偏差信息搜寻中均占比最高,说明在偏差信息搜寻过程后, 被试会进一步获得和吸收肯定自我认知的一致性信息,形成更强程度的观点态度同化在 各种类型的搜寻行为中比例相当,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因为这是一种信息搜寻过程中正常 的认知变化完成任务后被试的满意程度以及其在搜寻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也可作为呈现阶段的一个行为 结果指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