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38836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文化基本知识1、 最早记载茶叶药用的书籍 茶的应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药用、食用和饮用。 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茶而解毒”之说。因而最早记载饮茶的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 2、 擂茶在宋代的名称 擂茶是一种将擂茶脚子用沸水冲泡的,也有生料捣烂后再煮烧一下的,有的就成了粥状,故宋代有“茗粥”之称。 3、 宋代“豆子茶”的成分 宋代的“豆子茶”,取适量的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 4、 明代主要饮用茶类的名称 明代以后,制茶工艺革新,团茶、饼茶被散茶代替,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5、 六大

2、茶类齐全的朝代 清代时,无论是茶叶、茶具的冲泡方法大多已和现代相似,六大茶类齐全。 6、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 唐代陆羽写的茶经。 7、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是陆羽。 8、 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 唐代,是我国社会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所以经济发达可谓当时世界之最!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至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大大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也远播海外。 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深厚的饮茶风气,还

3、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陆羽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9、 唐代煎茶法用茶制作的工序 唐代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饼茶需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10、 唐代茶叶的种类 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 11、 宋代北苑贡茶的产地 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北苑贡茶的产地是当时的福建建安,现福建建瓯,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 12、 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

4、福建建州茶乡。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其中斗茶品就是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

5、。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13、 大观茶论的作者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的一部皇帝专门为茶撰写的著作,全书不过数千字,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茶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14、 宋代饮茶的主要方法 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筛茶)、候汤(烧水)、熁盏(烘茶)、调膏、注水、击拂、注汤、奉茶等一整套点茶程序。 15、 瀹饮法起始的朝代 瀹饮法是以

6、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宋元时期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取代,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16、 广义茶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7、 狭义茶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精神财富部分。18、 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

7、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具体而言,中国茶道精神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为中和之道。“中和”为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人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伦理、内在与外在、个体与群体都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是古人追求的理想。 二为自然之性。“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生命的体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 三为清雅之美。“清”可指物质的环境,也可以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于清净之境饮的清清茶汤,茶道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雅”可以雅俗并称,可以有“高雅”“文雅”等多种意义。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

8、、饮茶方式要雅,无雅则无茶艺、无茶文化,自然也就达不到茶道的境界。 四为明伦之礼。礼仪作为一种人类形式化了的行为体系,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历代封建统治者以“礼仪以为纪”维系社会专制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规则,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 19、 时兴乌龙茶茶艺的地点 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20、 茶艺的主要内容 茶艺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因此,茶艺应该属于文化范畴内。 (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

9、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只有掌握了泡茶和饮茶的技巧,才可能真正地、更深入地体会到茶艺。 (3)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艺术 术虽然和技巧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的、浅层次的,而艺术进入到一种美学的范畴。艺术应该突出美学追求,茶艺属于实用美学、生活美学、休闲美学的领域。茶艺包括环境的美、水质的美、茶叶的美、器具的美、艺术的美。 21、 茶艺的三种形态 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品茗;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表演性的茶艺。 22、 茶道的基础 茶道是一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备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23、 茶文化的三个主要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要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 以茶雅志,陶冶个人情操。第二, 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第三, 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