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3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37947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教案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过秦论教案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过秦论教案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过秦论教案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过秦论教案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教案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教案3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教案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过秦论教案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过秦论教案1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 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 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2 .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 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 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教学设想1 .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 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

2、通文句。2 .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 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 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 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3 .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 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 题,获取新知识。4 .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 文的后三段。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 .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2 .学习课文第一段。

3、导入新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xx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 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 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 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 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 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 教训,来讽谏汉朝。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 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预习指导印发预习学案,以学生自

4、学为主。1 .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 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 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 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硬时 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 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 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

5、贾生列传。2 .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 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 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 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 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 自天 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 过秦以规汉,主张 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 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 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

6、能苛求。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 面练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成安乐()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逡()巡血慢棘矜()矜()持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 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务耕织()守战之具()会盟()重宝()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土 ()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享国之日

7、浅()陈利兵而谁何()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斩木为兵()同年而语。11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外连衡而斗诸侯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序八州而朝同列(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链之费()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一夫作难而七庙境()(5)在横线上填空: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一夫作难而七庙聪,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夫作难指;身死后面省略了词为天下笑者,何也?是修辞句。(6)选出对“南取汉中,

8、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 读来无呆板之感。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说明:预习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 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 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 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附练习答案(1)zngyngcngchngshng Nngnngnngyul Zhidshozhotin 由qmqnj indud

9、ud(2)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懂事理, 有远见;尊重同时并有;类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迎 接;困窘,困厄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 器以,连词;为,做;认为树木;兵器;论。11国家;变小,缩小消弱, 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3)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4)夸张夸张夸张比喻借代(5)秦孝公之陈涉起义;介;于;设问(6)C研习新课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 .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让 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 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

10、之间、 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 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2 .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 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读单元知识短文 第318页的最后一段。)3 .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 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 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 简就繁呢?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 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

11、公之 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 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 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4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 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 君臣固守而窥周 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 “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 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 在此之前,他已有了 地

12、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5 .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 仁义?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 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 (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 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 “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布置作业:1 .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2 .熟读课文。3 .书面翻译第1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检查讲评作业:

13、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 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 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研习新课1 .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 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 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 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 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

14、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 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 向南向 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 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 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 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2 .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 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3

15、)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 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 这只要联 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 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 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 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 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 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 是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