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362404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一 )【摘要】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首要内 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有经济稳定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 宏观效益目标、生活水平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 国家政府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进行管理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首 要内容。 从我国社会制度、 经济体制和目前的国情出发,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总的概括应 是:在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 增强活力的情况下, 通过正确发挥政 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

2、发展,以达到不断取得较好宏 观效益、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稳定目标(一)经济总量平衡 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要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其中, 总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商品、 劳务输入与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平衡。 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 消费品与消费需求的平衡。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总量能就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波动, 以引 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 从我国近 5左右。否平衡是一个主要矛盾。 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总量控制住, 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为微观经济创造一个合理顺畅、 些年的经验数据分析,

3、我国社会总供需差率一般要控制在(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往来是指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经济交易。 国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 贯彻, 我国经济对外联系日益扩大, 使对外经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平 衡与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经济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经济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适度转移到国际收支环节, 以利于维持国内经济在一定时期内 的稳定增长。例如, 当国内供给不足出现通货膨胀时,从国外增加输入商品和劳务,扩大进 口,可在短期内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缓解国内经济供不应求

4、不平衡的状况。 国际收支矛盾也会 反过来给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来影响。例如,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国家外汇储备减少, 出现 赤字, 必须大力缩减进口;国际收支出现较大盈余,国家持有的外国货币过多,会使本国货 币、汇价有上涨趋势,从而影响国内产品的出口,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三)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主要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二是指主要商品特别是某些主要消费 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三是指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 保持物价 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其衡量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总指数。 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决不是政府 对价格撒手不管。 物价总指数的上升趋势, 使各种商品

5、的比价在动态中变化, 有利于价格体 系的改革, 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但价格改革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 以防引起通货膨 胀。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不超过3 5的年率,即认为物价稳定。二、经济增长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更重要的还要促进其不断发展。(一)适度投资规模 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所谓适度, 就是既能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 又充分考虑 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二)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增减对某种产业的投资而

6、影响其发展速度;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促使一些企业转产。(三)科学技术进步要促使经济增长,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四)资源合理配置资源配置是指通过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管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可以利用的 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求人们必须合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采取两种方法:市场和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也存在某些缺陷。首先,许 多社会公共需要不是经过市场来满足的,其次,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盈利少或亏损的部门和行业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导入必要的资源。政府参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主要由财政进行分配和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