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及论述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362034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及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及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及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及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及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及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及论述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分析及论述题一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答案要点)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另

2、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的理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 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时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再者,根据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语言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语言和直观相结合的规律,人的知觉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二、根据你所学的幼儿美育

3、教育理论,你如何看待当今幼儿教育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音乐、美术等幼儿特长班?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做好幼儿教育阶段美的启蒙教育?(答案要点)美的启蒙教育包括培养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其中,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基础,是优先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发展表现美的能力,二者之间的顺序不能颠倒。表现美的方法很多,绘画、音乐(唱歌或器乐)、舞蹈、手工、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来表现美。目前一些幼儿园开展特色教育,其主要内容是侧重对幼儿表现美的能力的培养,钢琴班、小提琴班、绘画班、舞蹈班、美工班等特长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家长也是热烈响应、推波助澜,以致有的孩子同时要上三四个特长班,失去了游戏或

4、自由时间,使特长教育也变成了技能训练,完全背离了良好的初衷。其实,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在儿童还不具备欣赏美的能力时就开始培养其表现美的技能,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式行为。三、在伦敦举行的2000年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至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事。请谈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其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这种现象存在有

5、着诸多原因。(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予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2)家长的功利需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目前在我国城镇家庭中独生子女约占90以上,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幼儿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幼儿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3)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地影响到幼儿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

6、“零岁方案”、 “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正因为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特色园”、 “兴趣班”的做法常常只注重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盲目攀比,拔苗助长,如果利用不好会压制幼儿的正常发展,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造成幼儿思维、个性发展的扭曲,与人们愿望适得其反。四、某幼儿园小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

7、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试分析这次活动中教师是如何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的。(答案要点)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论述。 小班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

8、注意活动。五、“多动”与“多动症”是一回事吗?教师应如何看待幼儿的多动现象?(答案要点)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恰当的活动方式,幼儿是能够以他自己的兴趣集中注意很好地进行活动的,而且活动中幼儿的注意也相对稳定。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多动现象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随意称作多动症。六、请论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答案要点)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

9、要是注意的分散。 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1) 无关刺激过多。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显得非常重要。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2)疲劳。幼儿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便会发生疲劳。所以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例如,小班幼儿集体集中活动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幼儿在那里坐2030分钟,而且活动也不能是只让幼儿坐在那里听。再者,造

10、成疲劳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严格的生活作息制度。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3)目的要求不明确。致使幼儿在活动中常常因为不明确该干什么而左顾右盼,注意力动摇。为此,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应具体、明了,便于幼儿理解。(4)注意不善于转移。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出现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

11、,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另一问题是幼儿的“多动”现象。“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而且还有医学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的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对此,教师要慎审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七、儿童在两三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

12、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要点)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八、孩子已经2岁零7个月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总是让妈妈弄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妈妈的脑际。前几天,妈妈和孩子一块坐在院子里乘凉,孩子看到深蓝的天幕上那如洗的圆月、调皮地眨巴着眼睛的星星,非常兴奋,和妈妈有说不完的话。可小孩哪里知道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的心思。妈妈说: “

13、天黑了,该睡觉了” “月亮为什么不睡觉?” “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孩子的反问让妈妈惊讶! 妈妈和孩子一块到大街上,他极不愿意让妈妈拉他的手,总是那样不听话。最让妈妈担心的是平坦的道路他不走,却偏偏一摇三晃地走那凸凸凹凹的地方,正如在饭桌上,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不过有时也挺可爱的。比如,前天中午,妈妈把做好的饭菜刚送到饭桌上,还未来得及解围裙,孩子却一脸认真地说: “妈妈,你辛苦了。”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案要点)孩子的行为举止说明:(1)孩子正处于心理

14、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 “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 “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2)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比如,走凸凹不平的路,既要防止摔伤,又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认知兴趣。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对待孩子的独立性,要

15、注意教育,防止养成执拗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九、试根据幼儿的记忆与想象特点,分析幼儿的“说谎”问题。 (答案要点) 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记忆的精确性较差,记忆中时常有歪曲事实的现象;幼儿想象的特点之一是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幼儿常常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应对措施:这是

16、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像的东西区分开来。十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答案要点)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1)小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