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348072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蛙人工养殖技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 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 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 A、 B1、B2、C 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 17 种氨基酸,其中 8 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 11.9%, 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 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 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

2、利用的目的。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 肥壮,成蛙体重 250-400 克,高的可达 500 克以上,一般商品蛙 150 克即可上市, 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 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虚损、 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 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 ),所 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 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3、1.1 形态特征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 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 有五种常见类型:背面呈黑色;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棕黄;暗红; 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 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 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 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2.2 石蛙的生活习生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

4、流溪的迥水坑内, 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 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 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 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 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 “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 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 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 等行为

5、。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 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 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 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 9%,有时达到12.8%。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 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 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 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 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

6、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C,最适温度2425C,春秋两季是其 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 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C,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C,蛙代谢很弱, 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 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 蛙的致死高温在31C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C环境, 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

7、,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 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 20 厘米左右。卵的 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 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 中,一般经 5078 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二、石蛙的饵料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三、石蛙池的建设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 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 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

8、大的变化,石 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 要便于人工管理。3.1 养殖场址的选择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 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 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 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 场所。3.2 蛙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 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 管理

9、。3.2.1 种蛙池面积一般为 410 平方米为宜,池高0.8 米,池内水深 0.10.15 米,池内 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 湿度保持 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 产卵率和受精率。3.2.2 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 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3.2.3 蝌蚪池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 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3.2.4 幼蛙池面积 46 平方米,池高 0.8 米,水深一

10、般 1015 厘米,水陆比 2:1,池 内铺设 35 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 pH 值 67.5。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 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 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 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四、种蛙的选择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 0 月, 46 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 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 卵、孵化等准备工作。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

11、之前 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 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 150 克以上性 已成熟,雄蛙 200 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 12 次的蛙产卵量较 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 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 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五、种蛙的培育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 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 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

12、8米,面积 6平方米,池底铺 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 2: 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 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 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 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C 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 发育。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 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

13、、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 主, 59 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后食量增大。因此,必 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 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 投喂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 6 7 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六、配种和产卵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 4 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 卵)气温20C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 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 9时后抱对,配种母 蛙于清晨 47 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 30050

14、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 起,产出的卵在 1 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 蛙配种产卵时,如果惊动或强光照射,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受精,因此,要人 为制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且有长流水和流水声的适宜配 种产卵的环境,在日常的饲养操作中更应注意这些。七、人工孵化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 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 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 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

15、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良的时期, 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 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 清洁,水温2328C, pH值中性 为宜,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棘胸蛙卵在产出后 510 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 物极呈白色,蛙卵在2328C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 呈线,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 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 76孵出,第 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 96以上, 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

16、应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 池 1 次,母蛙排卵 1 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整体性,勿搞 破,搞散、搞碎、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过程 中除防止天敌侵害时,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 要求、水温2328C,水深810厘米,pH值6.5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 充足的氧气,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温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 它比起牛蛙的孵化温度来说低了些,高温对其孵化很不利,温度过高,会使胚胎 发育到某个阶段停止,最后坏死,其中尤以发育到神经胚这一段时期死亡率最高, 这是因这个时期胚胎正处于神经管的形成、脑的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及胚层的 初步分化时期对外界不良环境反应特别敏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