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346427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一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 话包含的意思是人类个体的生命本质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行动和存在 是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人类的存在必须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 如此才能和谐共生。和谐共生理论在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生态 学领域多有探究,随着西方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大批人类学家 的出现,分支学科研究的发展,使得中国已形成了本土化的人类学理 论,教育人类学科的确立,出现了多个流派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其中 以陶行知、陈寅恪、张诗亚为代表的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秉承了从上古

2、 时期以至近 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思想,重点突出古典教育思想 与西方教育人类学的结合,在诸多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中,独具特色。一、和谐共生教育理论之历史源流(一)和谐共生教育之古代理论孔子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意思是道,并不是与人及其行为隔绝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 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即谓中 庸,中庸者,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 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家思想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所谓道, 是集天道、王道、人道为一体,不仅在宇宙万物和运动中要遵从此道, 施加于人的教育更须如此。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思想在当

3、代教育思想理论中,已逐渐成熟, 其理论思想渊源可上溯至上古时期易和道家思想中道的思想,近 古时期孔子礼的思想以及老子和的思想。古典和谐共生理论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道方法论的理论解读。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将宇宙视 为一个核心命题。在中国,对宇宙的概念解释为四方上下之为宇,古 往今来之为宙。宇宙是中国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天体学中绝对运 动的概念学说决定了天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整个宇宙奔 流不息,生生无穷地变化着,宇宙万物的根源不在于世界外部,不在 于神灵主宰,而在于事物的内部。道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 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 以及对立面的互相

4、转化。老子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高下, 难易,祸福,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 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 为前提。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决定了事物中的人、物的运动方法论, 即道。道的原始含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 事物的规律性。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含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 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在中庸第一篇天命谓之 于性,率性谓之于道,修道之谓教中的道和三字经里人不学,不 知道中的道,都同样应归为方法论的理论范畴。道是自然之道,是人 文之道,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通常的理解是规律的意思。在论语 中

5、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明确指出,世间 万物都有自身运行的一个系统和方法,尊重和遵守事物变化的规律,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做到不征服,不压迫,尊重自 然才是和谐之道的根本。第二,礼行动的公德基准。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 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礼是要让人们认清自 己和周围人、事、物的相互关系。狭义的礼更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礼,古字作禧,本意是拿个祭祀的器皿装上同是礼器的豆来祭至 高的上,上者,天、地、君、亲、师也。它的潜台词就是对人对事要 有真正的谦卑心,则在外表上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恭敬。说文:礼,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个解释

6、是从四书来的,也符合礼字的本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 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 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 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 的惩罚。第三,日寺和谐教育之原则。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的第 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作为论语开篇的第一句, 其意义可想应极不简单,微言大义,而往往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 裂和误解。在众多的教学参考书中,将这一句的字面含义都解释为学 习过了,要常常

7、复习。或学到的东西要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 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在教育中,老师、家长都有可能会要求学生学习 过了要注意复习,但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孔子的本意也是如此的 话,这显然削弱了论语的份量。日寺,从字形上看,日即太阳,能 为万物的生长提供光和热,万物的生长都应顺应太阳运行的节律 寸 在甲骨文中都是指手;土在甲骨文中则是指足,古人云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即寺的道理。每一个季节积日为月,积月为时,积时为岁,时 又称四时、四季,春夏秋冬俯环往复、各不一样。不为人控制,也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在时下,只能顺应, 而不能征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二)和谐共生教育之现当代理论和谐共生教育

8、理论的当代践行者中,陶行知的五生教育论, 陈寅恪的走出史料研究方法和张诗亚反教育工具论是和谐共生教育 理论的突出代表。陈寅恪的走出史料研究方法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 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 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定确切。并在 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 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 学。和谐共生教育的提出者张诗亚教授认为,教育是一种以专门 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具有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 功能,但

9、从目前的教育形态来看,具有教育工具化和教育功利化的表 现。张诗亚认为:时下我们的教育定位于:重视人为事物即人造出来 的科学、知识、文化等等已相对 于其创造者的外部的东西,而轻视、 甚至完全忽视了人自身的生命基础教育。在教育工具性和功利性的驱 使下大搞学科分类,把教育变成以培养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社会学大师马克思(Max Weber)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目 的理性:价值理性是冥思苦索的系统论者靠世界观设计出来的那种 理性化,精益求精抽象的概念逐步从理论上把握现实;还有一种理性 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计算和预测后果来实现某 种目的,至于这一目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心愿,则

10、是 在所不顾的,将这一理性称为目的理性,在这一目的理性下的行动 称为目的工具性合理行动。教育中的这种目的工具性行动比比皆是。教育作为以研究人 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变化以及由个人发 展带动的社会发展,这种社会活动不是简单地可以量化、可以证实的, 教育关注的不是人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在人发展的总体框架上关注人 的整体性、系统性。但是,如果盲目地以用为目的活生生地把人的教育肢解,大 搞学科分类,只重发展人的工具性,把人当作器,也就是工具来培养, 这严重偏离了发展人的目标。人的复杂性、研究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 物,如果急功近利地为某种职业或某种行业专门培养这一领域的人, 人只能成为

11、服务这一行业的一种工具,人的个体属性就会被异化。张 诗亚教授举了重庆的棒棒作为例子:一个以搬运为行动方式的人,其 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以及思想完全被忽视,棒棒二字覆盖了个体 的一切特征,人变成了搬运的工具。同理,由教育这一系统培养出来 的医生、律师、工程师,与棒棒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同样也只是工 具,只不过在教育的包装下,成为洋棒棒、专业棒棒、高级棒棒而已。如今的人们,并没有对教育进行一个深层次的反思教育到底 能为人做什么?也就是说,个体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什么并得到什么? 纵观当前社会,人们的教育理想是统一的,家长希望通过教育能让子 女进行一所好的学校,最后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便于在进入职场后能

12、 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这样一种教育需求的驱使下,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教材 编写、测验考试质量评估教师培训等都以学科质量为中轴进行。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虽说在课程上会有一些选修课、综合课,但 归根结底 不了学科和专业的限制,教育偏离了发展人的方向,却与 学科制度和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一种需求下,学生的培 养定位于器,成为为专业和经济服务的工具,从而钻进了效益、技术、 工程的胡同,算了经济账、科学帐,忘了自然的共生、人文的和谐。二、和谐共生之教育理论之内涵当代中国本土教育人类学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还有不断发展 的趋势,在众多教育人类学流派中,从体系到内容,从观点到方法, 各有主张

13、。从哲学观和教育观来说,均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谐共 生教育理论是历史上曾经提出过的问题在当代新形式下的新探讨,为 当代教育人类学问题提供了认识和解答。(一)共生教育21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三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 口的性增长;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和欠 发达国家,长期贫困迫使国人急于脱贫致富,本着先治愚后治贫的原 则和思路,把教育定位于服务经济,教育的发展实行的是一个以物为 中心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国民经济总值,增加个人 收入,发展地方产业。张诗亚教授认为,教育与脱贫是两个不同领域 的概念,脱贫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通过经济指标的增长,从而实 现地方或

14、人条件的提高和改善。教育其本质是人的发展,在教育的过 程中要突出人的主体性思想,要坚持的是以人为本。人具有生物属性 和文化属性,当以追求利益和速度为经济发展模式时,势必会破坏自 然生态资源,造成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人的生存,对人的生物属性带 来了威胁。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使得很多民族和地区为旅游而旅游, 大搞旅游式的文化秀,完全不顾一个民族文化产生的背景、土壤和当 地百姓的心理,从而对人的文化属性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实际上,经济发展的任务是要把自然和人文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把自然和人文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教育在其 中的作用就是要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以自然

15、与人文的独特基因来融入现代化的潮流,抓住独特的自然与文 化形成人的发展,即共生教育。共生教育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 解决人类自身的生长与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的一个共生互补系 统的问题,而非用所学知识去征服自然,去纯粹地做资源上的攫取, 共生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其二是解决在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相处以 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与现代化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的共生。解决好了与 自然共生和文化共生的问题,才能确定教育的基本立场,才能把当地 的自然与人文的资源融合成优秀的基因去发展教育,形成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文化生态,从而培养出能尊重自然、尊重 文化,既能知道自己优点又不忘吸取他人长处的人。(二)

16、回归位育传统教育学认为,教育是单向适应社会发展的,或为 服务, 或以经济为中心,或为科学技术奠定基础,这一观念左右了教育政策、 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张诗亚认为,这种观念在理论上与以人为本的 教育观不相容;在实践上严重误导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于此,张诗 亚教授针对性地提出了回归位育教育观。位育一词,由位育两字构成, 其意思是安其所有,遂其所生。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潘光旦教授 将这一词的意思简化为安所遂生。其蕴涵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处于任意 一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中时,与其相交的一切自然关系就会浮现。 个人的主体自身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问题解决的核心方法就是要顺应事物及事态发展的客观规 律。位强调了环境对生命体的规定,育是进步,强调个体调整和改变 自己,以达到个体在环境改变中能使自己进步。回归位育从内容上说分为两类:其一,回归自然位育:凡生命体都有其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 这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