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33753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导语】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网,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福建省教师招聘信息、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 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 2015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言沟通技巧。教师面试中的语言沟通技巧教师公开招聘 面试中,应试者和考官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靠语言来进行的,因此语言沟通技巧在面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巧妙展示语言“亮点”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面试的重要测评要素,面试中语言技巧使用的优劣, 直接反映了面试者的知识和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会推动面试的顺利进行,协调应 试者与

2、考官的沟通,使考官能够全面了解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 绝大多数的应试者往往会忽略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也很难学习到语言规范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 介绍一些面试实战中的语言技巧,来巧妙展示语言的“亮点”。( 一 ) “我”字使用要巧妙1. 减少“我”字的使用频率。在教师招录面试中,应试者极力向考官推销自己:“我”适合这份工作 ; “我”毕业于某某学校等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多数人既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又有不愿意做别人的观众的心态,因此在应试者痛快地使用“我”字的时候,考官可能已经厌烦了。2. 变单指的“我”为泛指的“我们”。3. 用较有弹性的“我觉得”、“我想”来代替强调意味很浓的“我认为”、“我

3、建议”等词语,以起到缓冲作用。4. 使用“我们”的替代语,如“大家”等,以转移“我们”的语义积累作用。5. 对“我”字作修饰和限定,如,“我的拙见”、“我个人的看法”等。6. 在符合语法的情况下省略主语“我”,如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省略主语变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总之,除了在明确主体、承担责任的语义环境下,应慎用和巧用“我”字。( 二 ) 发表意见的技巧教师公开招聘面试中,针对某一教育问题,应试者能否发表合理的、深刻的、有建设性的观点,是面试中的一项常规的而且是重要的测评项目。为了争取考官的认可,应试者除了要具备真才实学以发表真知灼见外,也要掌握表达自己观点的技巧,以此来促进考官

4、对自己观点的理解和接受。1. 考官提问时请应试者注意听,抓住考官提问的要点,同时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考官未说完,绝不能打断其话头,静待考官说完后再从容不迫地发言。2. 保持与考官的及时沟通。发言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考官的反应 ; 考官未听清楚, 要及时重复 ; 考官表示困惑, 要加以解释或补充说明 ; 如果考官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 自己要主动结束话题,而不要等到被打断。3. 不要固执己见,应该允许考官提出相反意见,并且虚心倾听,真诚请教。若经过讨论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记住不要明确否定考官的意见 ( 尽管实质上已经这样做了 ) ,同时尊重考官的意见。4. 当问题属于中性或不易引起争论时,可直接坦

5、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5. 当自己的观点不易被接受时,可以使用“层层递推法”和“反证法” 。前者指先从考官易接受的但离你的真实主题较远的观点谈起,逐步接近你的真实观点在考官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前提下,以清晰的逻辑去推销你的观点。后者是指用“相反”的方法提出观点,然后逐步去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最终阐明你真正的观点。人们反对错误的观点往往比接受正确的观点更容易。 提供确切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当你提供了确切翔实的论据, 而不是仅提自己的主张时,你的观点就容易被接受。( 三 ) 做恰当的解释在教师面试中解释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解释的目的是将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实、 观点说清楚,或者是阐释某件事的原因

6、,还或者是将考官的误解及时澄清。 “解释”本身并不难,但要使自己的解释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了。1. 解释的态度应端正。应试者在做解释时,不能因为考官要求你解释的问题太简单而表现得不耐烦或自傲,很多时候, 考官并不是真的不懂或没听清, 他们也不 是想搞清楚你到底懂多少。考官要求应试者解释某一问题, 往往考查的就是应试者会不会解释。应试者也不能因为自己被误解或自己的回答被怀疑, 需要自己做出解 释而感到委屈和不满。应试者在做解释时必须态度诚挚,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说明问题。2. 应适时收尾。当解释实在难以奏效时,应试者不必着急,“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经做了某个判断,应试者往

7、往很难改变他的观点, 这时转移话题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应试者若抓住这个问题不放, 非要让考官明白, 那样就可能将应试者与考官的关系弄僵。3. 有理有据。解释其实就是阐明应试者的论点和论据。在你确凿的证据和一定的逻辑推理的支持下, 考官将很容易接受应试者的解释。4. 实事求是。解释时若真实情况难以直言,请应试者不要寻找借口,强词夺理,更不能巧言令色,凭空编造。该解释的,就讲明客观原因,表明自己态度 ; 不该解释的,不要乱加说明。应试者若有不便直说的或应试者不愿在考场表露的, 可以如实向考官说明并请求他们的谅解。5. 承担责任。当应试者被要求解释自己过去工作学习中的失误或某些不足时, 若仅仅说明

8、事情的经过而回避自己的责任, 就不明智了。欲通过自己的解释获得考 官的信任和谅解,应试者最好勇于承担责任。请放心,对此考官不会只注意“错误是谁造成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 “谁承担的责任并做了怎样的解释” 。在自己 承担责任时,要就事论事,将责任严格限定于所解释的事情上,不要随意扩大。 有的应试者误以为自己承担的责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越诚恳,这种误解后果会 很严重。有的问题甚至只需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误或不懂, 不用解释。 例如应试者迟到五分钟,除非有确实的理由,否则不要解释,诚恳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 四 ) 不断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应试者的发言需简洁、精练,谈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内容为线

9、索,展开发挥。应试者不要东拉西扯,将主题漫无边际地外延。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应试者可采用结构化的语言。回答问题时,开宗明义,先做结论,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条理清晰地展开主要内容。当然也要避免议论冗长。1. 避免表达模 糊不清和前后歧义。 面试回答中如果没有事先交代,不要使用简称或把一些名词进行简化, 否则很容易让考官误解或使考官觉得模棱两可。如某应试者叙述大学期间 某次青年志愿者活动, 他成功地进行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 初次体会到大学生创业的感觉。该应试者用“青年志愿者活动”来指“勤工俭学活动”,造成考官们认为 他所说的话模棱两可。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歧义用语。2. 前后指代清楚。口语不同于

10、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 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而口语速度快,如果代词用得太多,考官难以根据上文来分清指代关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 的,因此应试者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3. 情节叙述需提供确切信息。有些应试者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例如被问到对过去的某件过失怎样认识时,应试者回答: “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 ”这样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4. 避免使用语义含糊的词语或句式。有些词语本身就语义含糊,一些句式也是这样,如:“可能”、“也许

11、”,“如果必须做出结论的话 ”等。5.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如:“昨天去哪了 ?”对方不会听不懂。 但考场上即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 也最好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面试考场上应使用较正式的口语, 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6. 可以在话题末尾做一个小结。对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 应试者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7. 增强谈话的逻辑性。应试者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过渡接应,并突出逻辑关系。( 五 ) 借“口”说话面试时的很多问题是直接针对应试者

12、提的,需要应试者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问题如果应试者借“口”说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考官询问: “你认为自己大学期间的成绩优秀吗?”应试者如果正面回答:“我想应该是不错的吧! ”就很难有说服力。而如果应试者借用他人的“口”来证实自己, 就会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有三年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借“口”说话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借的“口”选择的人或事物应该是考官能接受、能认可的。如果应试者说: “我母亲一直认为我很聪慧 ” 就似乎不太合适, 因为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和权威。 此外,应试者还应尽量将这种方法表达得委婉含蓄一些。借“口”说话,既不能大张旗鼓、盛气

13、凌人,又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只要避免了这几点,借“口”说话的技巧就能恰当地运用。( 六 ) 面试用语的“禁忌”1. 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有些应试者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 ”、“而 ”等连接词, 让自己的语言密不透风,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响应,例如某应试者这样说: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所以 换句话说 ”。2. 语言的反复追加。当应试者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3. 确定性的两个极端。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应试者形成一种语言习惯, 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 例如一些应试者总是说:

14、“肯定是 绝对是 当然了 ”,另一些应试者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4. 语言呆板,重复 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如果应试者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像小学生解问答题一样: “因为 所以 ”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令考官乏味。应试者应尽可能地变 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 是由于 ”等等。5. 不要随便扩大指代范围。有的应试者经常使用“众所周知 ”、“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 ”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 “我就不知道 ”。6. 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一个人的“语言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然后”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