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名词汇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333704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名词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学名词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学名词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学名词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学名词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名词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名词汇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名词汇总第一章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1.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具有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属性的概括。阴阳偏盛:阴偏盛和阳偏盛。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

2、奋的病理状态。3.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4.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5. 五行学说:是指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6.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7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

3、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8. 相生: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10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11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 第三章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组织器官

4、的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藏象学说,即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3. 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心、肝、脾、肺、肾。4. 腑:多为空腔性脏器,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实而不能满。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5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6.心主神志:心有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及调节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又称“心藏神”。7宣发:

5、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8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9.肺主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运动对水液输布、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9.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10. 肺主治节:肺有治理、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包括气、血、津液的代谢功能。1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13. 后天之本:14. 脾主运

6、化:指脾有把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到全身的功能。15. 脾主升清:上输水谷精微到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气化血,营养全身;升举固托内脏,使内脏位臵相对恒定。16. 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出血的功能。17.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18.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19. 肝主疏泄:疏:疏通,泄:发泄。指肝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肝生理特性为主升主动主散,通而不滞,散而不郁。20. 肝主调畅气机: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的运动。21. 肝主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22. 肝主调

7、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23.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24. 肝气:肝的脏腑之气,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25. 肝血: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26. 肝阳:促进升和动,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7. 肝阴:促进降和静,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8. 先天之本:29. 肾藏精: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30.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产生的本原。31. 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32. 脏腑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的精,能滋润濡

8、养脏腑,化生脏腑之气,推动调控脏腑生理功能。33. 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34. 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35.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36. 肾主纳气:纳,收纳摄取。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37. 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38. 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

9、进作用。39. 温煦作用: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凉。(阳气)防御作用:气的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驱除侵入人体病邪。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臵的固护作用。40. 气化作用: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41. 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42.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协调,且通畅无阻的正常状态称为气机调畅。43. 气机失调: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临床治疗根据气机失调

10、表现分而治之,叫调理气机。44.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具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的功能。47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具有走息道司呼吸、贯注心脉以推动血行和沿三焦下行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的功能。48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营血”、“营阴”。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49卫气:是具有防御

11、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又称“卫阳”。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是功能。50.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广义之精: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狭义之精:生殖之精(“先天之精”)。5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52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53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

12、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1. 第四章病因病机健康:是“阴平阳秘”状态。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2. 疾病:是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被病因打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这种病因超过了人体适应力。3. 病因病机:导致破坏阴阳平衡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4病因:泛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5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6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太过、不及或气候急变,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机体发病时,六气成为六淫(六邪)。7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人体受到突然、强

13、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造成气血紊乱而致病时称“内伤七情”。8.致病性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称为致病性病理产物。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9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10瘀血: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导致瘀血停滞于体内。11.结石: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11.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12. 正邪相争: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

14、正斗争在临床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变化。13. 阴阳失调: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同时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的概括。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15.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16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17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18气陷: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19.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外达,闭郁结聚于里20.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逸,导致严重气虚,功能衰竭第五章四诊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

15、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2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3. 望诊:医生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4. 闻诊: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5.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6. 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7. 恶寒:怕冷,穿衣加被不能缓解。多为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特征。8. 畏寒:怕冷,穿衣加被能缓解。多为里、虚、寒证。9. 壮热:一直高热不退。多因里热炽盛。10. 潮热:按时发热或者按时热盛。热入营血或阴虚。11.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12.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60-80次/分),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13. 三部九候: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根据轻、中、重三种指力分为浮、中、沉三层,分别呈现不同的脉象。1. 第六章辨证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概括病变的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变化,从而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2. 表证:指六淫侵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