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332076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形势和目标第一章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我市按照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战略,加强工业,提高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建立新型工业城和生态农业市的目标迈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两个略高、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实现。(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高

2、于10%的计划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11元,与“九五”末相比,增加6771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6亿元。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翻了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二)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棉花、烟叶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花卉、蔬菜、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持续增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走在了全省前列。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重点培育形成的电力装备、烟草、金刚石制品、

3、发制品、食品、轻纺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一城三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落户许昌,先进制造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游为主线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农村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发展。(三)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实现了城市资源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促进了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及市区环境的明显改善。市东城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区近2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

4、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许昌市城区面积达到50.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4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创“三城”、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平南高速、许尉高速相继建成通车,许登高速、许亳高速、郑石高速已开工建设,“米”字型高速公路构架正在形成。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6倍。电力电网建设成效显著。禹州电厂一期工程2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全市装机总量超过100万千瓦;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煤炭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取得突破,平煤十三矿、梁北煤矿

5、建成投产,首山一矿、泉店煤矿等大型矿井开工建设。建成市区、禹州、长葛天然气利用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了白沙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防洪工程和具有综合效益的骨干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12%的计划目标。(五)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了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加快了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步伐,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活跃,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强劲势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

6、005年达到57.6%。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年累计出口12.8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6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5亿美元。(六)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69元,年均增长 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3元,年均增长7.6%。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低于5%的计划目标。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和乡镇卫生院改建工程,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失业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普九

7、”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市区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4%;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许昌师专升格为许昌学院,组建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完成349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人口保持了较低的增长速度。全市林木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省定标准,“碧水蓝天”工程基本实现。文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00年实际“十五”计划目标

8、“十五”实际完成2005年年均增速%2005年实际年均增速生产总值(亿元)291.34601060312.4其中:一产增加值(亿元)61.677599.66.1二产增加值(亿元)153.825411370.315.3三产增加值(亿元)75.912911.5133.110.4三次产业结构26.2:46.8:2716.7:55.2:28.116.3:61.3:22.4人均生产总值(元)664010065913411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74.1(295.2)(500)12239.4(662)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032年末总人口(万人)440460450人口自然增长率(

9、)5.7274.2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520321053643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11068406776912花卉种植面积(万亩)1040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2020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75030003500总体上看,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标名称2000年实际“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实际完成2005年年均增速%2005年实际年均

10、增速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7087发电机装机总容量(万千瓦)19.2594.25100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139172000083557920.6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万美元)1785287010426019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1.21.50.9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12.5城镇登记失业率()2.353森林覆盖率()16.72221城市绿化覆盖率()35.93742.68注:1、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实际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2、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5.2、5、4.3、4.15。3、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五”前

11、四年分别为:2.1、1.6、2.8、3.0。“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把中部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在资金、政策和重大建设布局上,支持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大型煤炭基地、精品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中心、市场体系等领域内的项目建设,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市场、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加快发展步伐。二、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有利于我市立足农业特色,发挥传统农区优势,加快农业现代

12、化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受土地、能源和劳动力趋紧的约束,加紧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外部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将许昌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率先建成核心区内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城际快速通道,有利于我市加快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五、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13、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更为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大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较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外向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开放度较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因此,“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将会加大,任务将会更加艰巨。第三章“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

14、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市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中原城市群中个性突出的产业许昌;创新体制,创优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体原则是:坚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注重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正确处理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正确处理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注重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和城乡互动;坚持正确处理

15、启动内在活力和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关系,注重把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以人为本,改善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建设工业集约、农业先进、服务业充分发展的产业许昌;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许昌。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今后五年,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