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329913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誓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的誓言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整整十年。对于作者来说,那片土地是他内心失去的美好家园。这篇几近散文诗的文章,成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烙印着时代深刻的过往,悲泣着无比沉重的国殇。它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溢着众多鲜明的意象,激扬着饱满、热烈、深沉的爱国之情。文章精彩之处在于,其中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出作者内心不可遏制的、如浪潮一样澎湃的激情。 学情分析 国运多难,家园沦陷,痛彻心扉的思念和耻辱,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来说,显得遥远

2、而陌生。如果再加上历史知识的匮乏,有些孩子可能连“九一八”事变都不知晓。可是,学生们那份潜藏在心底的爱国情怀,是深沉而炽烈的。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一次情感饱满的诵读,读出作者的深情,通过文章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设计(设计者:刘宏业本教学设计荣获江苏南京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女子课赛一等奖。有改动)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东北土地的美丽,领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运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语言技巧的表达效果。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 2朗读过程的评价和指导。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

3、与东北国土沦陷及作者端木蕻良有关的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重点语句和课文插图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富饶的关东平原遭到日寇的铁蹄践踏,无数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他们仍然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为此,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

4、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设计意图:以经典的爱国诗句导入,再辅以写作背景的介绍,目的是在上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走进文本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炽痛(ch)嗥鸣(ho)谰语(ln)怪诞(dn)亘古(gn)默契(q)污秽(hu)斑斓(ln)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斑斓:灿烂多彩。 亘古:远古。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词义,为进一步感知文本内容做好准备。) 三、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提出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请注意老师朗读的语气、

5、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学生回答】很震撼,有热血沸腾的感觉。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似乎是作者一口气写完的 (设计意图: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难以遏制的激情,渲染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朗读课文,感知情感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同学们用“这是一方_的土地,表现在_”的句式,把握作者笔下故乡的特征。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在文章中勾画出两处描写作者故乡土地的文字。 【提出问题】请男生读第1段中的“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

6、狂风”,女生读第2段中的“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思考刚才的问题,然后交流。 【学生回答】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作者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故乡的土地五彩斑斓,跳跃的鲜艳的色彩昭显她的活力。 【学生回答】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提出问题】哪一个字特别能体现这种富饶? 【学生回答】 【明确答案】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了粮食的富

7、足,鸟儿不仅是吃饱了,而且已经吃得厌烦了。 【教师点拨】 预设一: 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预设二: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预设三: 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预设四: 这是一方幸福的土地,表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快乐地劳动,快乐地收获。“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

8、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特别是“欢喜”“香气”“辘辘”等词都能体现出人在劳动时那种愉快的心情,连蛛、牛、麻雀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在。 预设五: 这是一方有着作者美好回忆的土地,表现在“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曾在这片土地上嬉戏,劳动,收获。 【教师小结】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作者那美丽、丰饶、神秘而幸福的故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印着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着关于欢乐、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 【提出问题】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灵,我们该用

9、怎样的语气朗读才能为这颗诚挚的心道出心底的千言万语呢?请同学们选择课文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自己所选语段,同桌交流理解与体会。 【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将“无时无刻不”改为“每时每刻都”效果如何?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答案】“无时无刻不”用了双重否定,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必须”“不可阻止”“不能选择”等词语表达的

10、语气坚定,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以及要回故乡的决心。 【学生活动】学生继续朗读并交流感受。 【教师小结】咱们大家用自豪的语气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用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面对作者不可遏制的想念,朗读要一气呵成;面对无比深沉的悲伤,语调又要深沉舒缓。 【提出问题】大家在动情的朗读中感受着作者对家乡的情感。这种情感深沉热烈,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种情感的特点如果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学生回答】泛滥。 【提出问题】“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含有贬义的色彩,用在这里是否恰当呢? 【学生回答】 【明确答案】这里是贬词褒用,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如同江河湖

11、水决堤一样不可遏制,四下放纵奔流。 【提出问题】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思念; 对故乡的热爱、赞美;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设计意图:以主问题“这是一方_的土地,表现在_”,引导学生迅速地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在对优美语段的朗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情感,为下一个环节中体会文中抒情意味做好铺垫。) 五、品析语言,体会写法 【提出问题】作者的感情就这样如同松花江的江水一般汩汩流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我们的胸膛里翻江倒海。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有着强烈抒情意味的语段在句式、修辞及表现手法上有着一些共同

12、点?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句式一:“当我,当我,当我” 句式二:“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三:“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田垄里;在那稻棵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 大量的排比句式,让文章有了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是将土地比作了母亲。后又将第三人称改为了第二人称,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情感更加强烈酣畅。 (设计意图:在对文章语言蕴含的情感有了感性的认识后,让学生在沸腾的情感中冷静下来,回看文章,品析语言文字,理性地思考

13、承载如此强烈情感的语言是什么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如此,引导学生从读文章产生的情感共鸣中走向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分析,品味到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师生互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身为东北人,写自己的家乡,炽烈的感情就必须通过排比、比喻、拟人、反复、呼告、人称变化、感叹句等表现形式传递出来,就如同广袤丰饶的东北大地一般多彩热烈。 (学生反复诵读这几段,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六、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提出问题】回家乡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作者既然如此热爱与思念着家乡,为何不回去呢? 【学生回答】 【师生互动】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作者难回家乡。凡是经历过那段悲惨岁月的人,对那段屈辱的历史都会刻骨铭心。那么,东北三省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那片美丽丰饶的黑土地上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课件展示】“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资料,并在哀婉的背景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战争图片。 【提出问题】美丽丰饶的故土,在作者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更深深嵌在作者的心坎上。然而从1931年9月18日那一天开始,这块土地就被烙上了灾难和屈辱的印记。面对同胞被杀,家园被毁,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流离失所,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满腔热血的中国人,作者义愤填膺,面对着家乡的土地他究竟发出了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