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32221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漫议汪永江通过对古代经典中共性的视觉形式原理探寻, 掌握其中共性的规 律,这 是学院书法专业技法训练的核心容。但技法训练并不一定能上 升到理论形态的 技法原理。理论形态的技法原理,有别于具体技法手 段技术方法,也不同于技 法原理之上的审美意识。 在三者的层级梯次 上,技法原理处于中间的调控地 带,它从具体技法实践中上升为抽象 理论形态,又以理论思维指导具体的技法 应用, 往上则连接高层次的 审美哲学。形式原理将技法元素关系上升为理论层面上加以系统分析, 理论 形态上的书法技法原理是从外在书法语言属性出发, 明晰概念,建构 在结构系统关联,寻绎其中的规律,进行学科化的学理分析。

2、因此, 对技法形 式原理的分析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能因为“技”的 形而下而忽略理论 形态的研究,也不能因为“理”的抽象而缺失将实 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 力。在书法技法形式系统中,章法与字法、笔法、墨法之间,是宏观 到微观, 从整体到局部的递进关系字法或称“结字”、“结体”、“体势”,“结字”是指单字及字组的 组 织形式,如何连结起来成为字,要通过偏旁构件之间、部与外围之 间、主笔与 辅助型笔划之间以及一组字之间予以整合。因此,结字的 组织形式具有章法的 局部建设意义;“体势”、“结体”侧重于结构的 取势意图,针对于中性的平 正形态而言,险绝是动态取势的形态。对 于“形”而言,“势”是

3、其目的性, 以形造势,以势取形,没有取势 倾向的形即是无意义的。因此,结体取势所呈 现的共性对章法布局的 总体形态有影响。如果说字法是宏观与微观的中间地带, 那么,笔法就属于微观部 分了。笔法的容所指,既有用笔的中锋侧锋、方笔圆笔、提按顿挫、露 锋藏锋等 具体表现手法,又有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刚柔并济等辩证 运用之道。同时, 又有力、外力、骨力、筋力、韧性等所谓笔力,以 及笔意与笔势的容。笔意主 要关注用笔过程诸环节即行笔节点性质及 用意,如虚实、繁简等;笔势主要关 注用笔过程中笔力凝聚与扩的发 展趋势,如强弱、收放等。因此,笔意与笔势 对章法的节奏变化有直 接影响。墨法既是局部字行乃至点画的

4、宿、破、焦、积、浓、淡、渴的具 体墨色运 用,又是虚实、疏密、前后空间布局形态的辩证关系,与章 法布局直接相关。章法、字法、笔法、墨法四部分容既有相关性,又各有侧重。在 现代学院 的书法教学上,这四个部分容是有从属关系的:章法最大, 属于形式结构组 织,与外在书法语言形式对应,包括字法、笔法、墨 法,其中在性部分皆属于 章法线索,是构建篇系结构的网络组织。章 法决定字法,字法决定笔法,笔法 决定墨法,章法应该是第一性的。反之,墨法对笔法有一定影响,笔法对字法有一定的影响,以及字法 对章法有 一定影响的思维应属第二性的。可以说,对笔法第一性还是章法第一性的认知,是古代与现代、 私塾与学 院在书法

5、专业教育以及研究上有关形式逻辑认识的分水岭。目前普遍的对章法的认识,可以大致分为三种: 字+字二行,行 +行二章。认为章法只是文字的行款序列,没有意 识到 要表现空间虚实、前后动静之变,预先整体谋篇布局,这是较低 的层次。 意居笔先,理性在前,事先确定各部分空间之间的形势关系, 及先后段落结构之间的起、承、转、合的关系,组织章法要从整体看 局部,全方位控 制格局。这是较高的层次,对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书 家而言,属于常识。 合乎书仪制度,放松的书写心态结合理性地筹划,变中寓常, 动态地运用程式规律,控制但不露痕迹,无意于佳乃佳,自然而然, 这是最咼境界。事实上,一般人是不可能越过理性总结而直接进

6、入所谓的感性发 挥状态。因此,学院书法的训练重点即在于理性的形式原理规律分析。 只有通过对历代经典法帖规律性的寻绎,以及大量模仿经典的程式, 最后才可 能达到自然而然又合乎规律的“挥洒”。四形式语言概念中的章法形态上也可以划分为三种: 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即布局形势与情感发展过程之间的平衡; 在与外在的关系,即结构组织的意蕴与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之间 的平衡; 程式与变式的关系,即运用普遍规律与解决具体多变的特殊问 题之间 的平衡。这三组概念是在与外在的辩证统一。在历代书家的传世作品中所 承载的信 息容是复杂而且含蓄的,这些在的信息又必然要通过作品外 在的艺术语言形成 的视觉效果加以展现。 仅仅强调

7、在性,排除外在性, 或仅有外在艺术语言形式 而无容, 都是不客观的。在结构组织的意蕴 与外在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之间同时 发生发展,相互平衡。五书法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对时空的关注是书法作 为表现语 言的最重要容。因此,作为形式概念上的章法语言的根本属 性是空间性与时间 性。书法的时间性表达主要体现在行笔过程中的思绪发展上,表现为 书写节奏 展开过程的平衡关系,与笔势的疾缓收放开阖的结构组织及 行笔关节点分布形 态直接相关;空间性主要体现在字、行占位与留白 之间的平衡上,体现在对全 篇布局形势的平衡关系,与体势收放、用 墨虚实及块面聚散形态直接相关。空间属外在性表现,时间属在性表现。作

8、品全篇既要设置空间的 布局环境 (所谓气势),同时又要展开时间节奏的变化过程(所谓气 韵)。空间感着重 体现对留白处理的态度,节奏感着重体现在点画承 载的情感发展线索。前者关 注空白,后者关注行笔,两者同时发生发 展,相互平衡。对其二者同步的生发,实质即笔墨生发与心世界想象力的扩展, 再高大宽阔的纸总有边界,再长的卷终会写尽,如何使有限生无限, 关键在于分解其间 的过程,与黑白形势关系对比充分。六展开怀素的自叙帖,经过 126 行,将近 8 米的长度,跟随作 者的笔 迹,解读其中的心绪与情境,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其时间属性; 面对摩崖石刻 泰山金刚经、四山摩崖之铁山石颂,仿佛置身山 泽之中,仰望

9、几十米 的高度,自身也能只是其中一字而矣。统观全局, 书法的空间属性则一览无遗。节奏绵长并非特指漫长的行笔过程,空间气势之大也并非特指巨 大尺幅。 怀素苦笋帖仅短短 2 行 14 字,但若是将行笔过程分解, 在其中展开充分 的想象,解读其中丰富的容,同样能体会到其中微妙 无穷的节奏意味;面对方 寸之地,半纸数字,把自己想象成微小如蚊 蚋,面对放大尺寸如寻丈高山上的两行字, 便可体会其中壮观的空间 气势。七 章法的空间秩序包括整体与局部关系,虚实关系,外关系,纵、 横、斜向方位关系,边角关系,行列关系,生发、收拾关系,高、平、 深远关 系。整体与局部关系立足于整体空间看局部, 建立整体感;虚、

10、实关系视全局 为黑白平衡之道;、外关系在纵、横、斜方位空间立场 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以中宫区域为核心主导,外围予以平衡;纵、 横、斜向方位关系强调方位空间 立场;边、角关系立足于局部立场看 整体的取势围。生发、收拾侧重于讨论全 局主体趋势的生成与调整; 行列观念从行款排序占位方式看章法空间形态; 高、平、深三远,视 文字为江山,营造空间意境。章法的时间秩序包括主次关系、承转关系、宾主关系、刚柔关系、 动静关 系、顺逆关系、繁简关系、收放关系。主次关系强调全篇核心 笔意即主旋律的 统领地位;承转关系侧重于分析全篇各部分笔调变化 的逻辑性;宾主关系着重 在过渡部分看全篇的发展过程; 刚柔关系以

11、笔性风格差异及互补分析全篇的节 奏要素;动静关系是从书写心理的 起伏状态看全篇节奏规律;顺逆关系进一步 分析书家情感表现过程中 的抒发与控制;繁简关系突出笔触部的概括性处理; 收放关系从笔势 发展趋势的两极平衡性看全篇节奏的形成。书法语言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是同时存在与发生在一幅作品中的, 但是,由于 书写幅式的形制差异,其时间与空间属性的主动性体现有 别,要么以时间性为 主体,带动空间性的发展,空间感对比强则使节 奏起伏得以加强;要么以空间 性为主体,带动时间性的展开,节奏感 强而空间虚实对比得以提升。时间性与空间性是书法的最基本结构形式,二者平衡的不同偏胜 取向促成 了各种风格形态,无论生成的

12、主动性一方在于空间还是时 间,均无法摆脱另一 方而孤立存在。八一般而言,字数行数多则时间性优先,如长卷、册页、横幅、屏 条等横向 发展为主的幅式,书写过程漫长,时间为主线索维系全局的 组织关系,同时整 合空间的虚实关系,起节奏起伏变化的强调作用; 字数、行数少则空间性优 先,如条幅、中堂、对联等纵向发展为主的 幅式,书写过程简短,空间为主线 索维系全局的组织关系,同时整合 节奏的动静、收放关系,以强化空间感的虚 实对比。反之,时间性弱于空间性的幅式要强化时间塑造意识,要丰富其 节奏的发 展过程,夸处理节奏元素;空间性弱于时间性的幅式应用要 强化空间塑造意 识,空间感要占位充分,撑大画面空间,加

13、强空间意 境。这样,空间感与时间 性同步得以强化,二者是互补的。在处理具体的空间局部与中间节奏环节,可能先处理空间问题在 先,再匹 配以与之相宜的节奏元素,也可能将具体的节奏变化为先, 再予以特定空间形 象烘托,二者互为彼此地相继而行,每一处局部细节均有空间与时间所指同时存在,只是在运畴过程中有所侧重,最终 在所合成 的形象中得以呈现。在对本进行分析以及创作构思过程中, 往往有所侧重,如 长卷、册页等先要确定全篇节奏变化过程,再匹配 以各局部空间形态予以整体 性布局空间组合呈现, 节奏未定,空间无 从下手落实。再次,二者的关系以节奏为主动性因素。如同看电影与 看中堂 画,音乐是以时间为流程,中

14、堂画作可以一次性观察,一部交 响乐却不能一刹 那听完。严格来说,将长卷全部展开一次性观察的视 角有违长卷的幅式属性, 其解读过程要体现出过程感,目光从先往后 游移,按“人定卷移”的阅读过 程,如游览中国园林,移步换景,咫 尺千里。横幅较之于长卷,转换为悬挂式 的空间立场,侧重于整幅画 面的完整呈现,相应缩短长度,增加高度,其时间 性弱于空间感。对 比而言,条幅、中堂类幅式的空间感呈现充分,其时间过程 相对短促, 在分析法帖本以及创作构思过程中,先要确定空间属性再匹配节奏 基 调,先看后读 -看属空间性质,读属时间性质。在相同的书体、字数的幅式中,即使实际的空间围是相同的,但 是经过不 同表现手

15、法的应用,则有长大与缩小之别。长大则有余意, 画外有画,通过对 比,部空间各个死角被激活,走出了边界,有想象 余地,总体变大了;反之, 空间可能会被写得缩水,过多的死角与胆 怯的笔势,再加上被边界隔断的四 周,四周留白过大,视觉效应向退 缩,便显得很有局促,总之缩小了。同样,在相同的书体、字数、幅式中,即使时间性的起止围是相 同的,但 其中间过程的展开手法有别,节奏感的产生有强弱与长短之 别。节奏元素明 确,对比手法运用得当,行笔过程分解充分,运用笔 外之笔,产生意外之意, 使想象不断派生,余音绕梁,连绵不绝,时 间过程相对被延长了。反之,节奏 过程则可能显得松懈,中途缺失充 分的细腻分解,笔

16、未止意已绝。九幅作品整体的空间关系与前后过程的组织关系即是章法所指, 其中包括 外在视觉关系(外章法)与在心理展开过程(章法)两条线 索。在时间过程中 展现涵,在空间围营造意境。这是书法形式语言的 基本目的。如何使时空两个维度容量大起来,是章法原理分析与应用过程中 始终要面 对的重要命题。大器能容,能容则有余地、有余韵,其间容 丰富。各种表现手 法的存在,均是努力使之大,经典之作章法虽风格 形态与手段各异,但都实现 了巨大的包容量,我们之所以要不断地学 习与运用多种手段,无外乎要扩充作 品中蕴含的容。书家的一生是在 作一字,正如一个人从童年到老年的不断成 长,中途不断地加容,吐 故纳新,经过锤炼与升华,最终人书俱老。节奏感与空间感的想象力培养,不仅来源于纸面字,字外功夫的 积累要用书法 形式语言去容纳万物形态之变,书法作品只是承载这些 容的容器而已。读一些 古典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