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小数8册)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31690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小数8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小数8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小数8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小数8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小数8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乘法的意义。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二、新课教学(一)教学除法的意义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提问:怎样

2、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

3、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二)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

4、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1.忆一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3.说一说: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

5、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四)做一做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 (2)50436=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了新知。(五)教学1、0在除法中的特性。1.出示:口 口口1=口 一个数除以一还的原数口 口教学步骤:口头填空引导观察寻找规律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2.出示:口 口0 口=口 0除以一个非0数还的0口 口教学步骤同上。若50 00有意义得 出0?=5 0?=0则 引导讨论发现:50不可能得到商00不可能得到一

6、个确定的商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七第1题。2做练习七第2题。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五、游戏、梳理用、代表三个数,让学生按要求摆算式。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

7、。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把它改摆成两道除法算式。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你能把它改摆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吗?评析: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练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设计了游戏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把本节课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总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正如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为主动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