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31424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美700字读后感文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美700字文档谈美范文一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从十五个方面来阐述,有: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间隔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四、希腊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依样画葫芦” 写实和理想的错误。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十三、“不似

2、那么失其所以为诗,似那么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拟。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十五、“渐渐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展了论证。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那么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目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历。但假如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妙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

3、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间隔 。”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所以“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展的阐述。在“十五、‘渐渐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完毕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我们可以学到对待一件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

4、的人对待事物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谈美,我想,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谈美范文二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p 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当美学开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

5、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方: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历,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诲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辛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决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假如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

6、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将来。此地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表达。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谈美范文三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

7、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妙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此艺术与人生严密相连。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

8、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急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到达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目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目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可以放开自我,更侧重于直觉考虑。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究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侧重

9、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目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间隔 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久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浸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历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

10、情。可见,美妙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聚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谈美范文四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初二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年幼懵懂

11、,翻了前几页,却不能读懂,就认为我没有那么高的文化造诣,读不懂书中的奥秘,也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书中所谈的“美”,便一直耽误下了。时至今日,当我重新翻开这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已不似当年那般生涩难懂。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他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说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的“人生的艺术化”。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局部“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

12、创造美”。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展了答复和讨论;四至六章那么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历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展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那么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展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那么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那么约略地讨论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根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根底”的读者从最粗浅的概念开场,一步步深化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渐渐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理解了这最根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场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

13、看似“深奥”的话题。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构造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交融,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朱先生 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化体悟浸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渐渐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朱光潜从小承受的是私塾教育,父亲老早便开场教他做科举考试的”策论经文“,这就是议论文的一种了。”我从十岁左右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

14、面。这种训练造就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自始至终都喜欢使用的写作形式,他追求的散文的审美效果,如同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开诚布公,家常白话,娓娓道来 。谈美的 读者乃是中学生, 朱先生在 写作时必须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必须将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 。所以朱光潜的说理文总是 洞见于生活,来自体验 。读谈美,让我们觉得,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谈美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朱光潜的自我评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谈美学 ,

15、不像其他文学家那样用概念、用文字 抽象地空谈, 而是 从真、善、美三大人类价值的根本分野入手,他把真善美三种抽象价值转化为”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深化浅出,举重假设轻将道理活生生地”化“在人人可以直接感受的经历之中,幽灵般虚无飘渺的”价值“拥有了形体,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仿佛生活中可以触摸的文具或碗筷。 所以我觉得,谈美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关于美学的作品了!我比拟喜欢的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先生为我们提醒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间隔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间隔 之外去看。“朱先生先用自身的一个例子,认为间隔 自己远的东西比自己身边的

16、东西更”美“,认为新奇的东西比熟悉的东西更具有美感。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比照,说明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异。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而假设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处。 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间隔 ,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间隔 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间隔 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