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VC走向NV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297297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GVC走向NV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GVC走向NV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GVC走向NV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GVC走向NV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GVC走向NV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GVC走向NV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GVC走向NV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C走向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 ost By:2010-1 9:40: 摘 要: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区域间产业部门的联系产生了弱化效应,对区域实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既是长三角制造企业摆脱单一地依赖全球价值链的出口导向、实现可持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进一步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升级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定位于“VC低端”的增长战略,实践证明是具有高度成效的,它有利于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发展要素的积累,逐步形成经

2、济起飞的基础,这也被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所支持(Hobday,199,2001)。但这种发展模式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然的。一方面容易陷入“低端锁定”,收益的分配、产业发展方向等受GC主导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则由于路径依赖而限于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当下游市场出现萎缩或冲击时,代工企业无法自我消化这种外部冲击,或者无法向控制品牌和销售终端的国际大买家和发包商传导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结果在危机爆发后以国际代工为主的行业受到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以切片(fragment)式融入GC弱化了地区间产业联系和区域一体化的动力。代工企业与国际主导企业在VC纵向上进行分工,但与国内其他产业

3、内企业形成了横向分工,它们之间形成的竞争关系强于合作关系,同时“两头在外”的生产网络造成与国内市场和先进服务业投入的双重脱节,这些问题反映在区域经济活动上,地区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便比比皆是。 从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看,那些融入G底部的后进经济体,很难在发达国家主导的C下实现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相反,那些起初以定位于G低端后来却转型为并行地构建根植于国内价值链(Natinal lu Cain,以下简称VC)体系的后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却出现了逐步的产业升级,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国际品牌的创建过程。从GVC到NVC的转变,

4、不仅是突破产业升级困境的途径,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面临重要调整与转变的节点上,要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GVC中突围的问题,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 NVC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GVC网络构建的过程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二者实现有机统一。融入GVC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以eifi、umphey和Shmiz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认为融入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实现升级提供了契机。如Hby(995,2001)、rnt和Ki(00)等对韩国、台湾地区等电子产业的研究发现,通过早期为美国、日本等国家企业从事组装、加工,经过技术模仿、消化吸收的发展到实

5、现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建设,沿着OEMODMOBM的路径实现了产业升级,并由追随者成为领导者.Gerifi(1999)、Huphrey和Scmtz(000)、Gei和Meedc(200)等学者的一系列研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大型零售商与亚洲、中东欧、拉丁美洲供应商之间的服装价值链关系进行了考察,在全球性大买家(ig uye)的带动下,初始位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企业可能从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个方面实现能力提升,如主导企业提供的产品设计蓝图、顾客对产品式样、设计、功能等信息反馈、技术培训或其他支持等等。这些研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后进企业在V中潜在的升级可能性,尤其是全球性大买

6、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有韩国、台湾地区等国家或地区在GVC下通过EM或ODM提升了产品技术能力成功实现升级的经验,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国家或地区企业实现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在0年代以来外向型经济的加速发展为其实现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通过将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方面保持了作为“一级制造商(First erMaufacurr)”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本国企业则借机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对于长三角这样的外资依赖程度较高、本土企业技术能力较弱的地区(于明超等,206),在面临外部需求衰退、内部成本压力上升的双重约束下,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否作为国内企业借鉴的方式、国内企业能不能

7、由GVC低端在主导企业的带动下实现产业升级,我们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更凸显了这种被动式嵌入带来的巨大代价. 1.内嵌于外包与代工活动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断点”和“隔离”效应。当这种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符合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利益时,就必然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以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为内涵的显著的升级效应;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功能升级有可能损害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企业的核心利益,那么后者就会“隔离”与“阻断这种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这就相当于在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过程中设置了一条“鸿沟”式的“隔离带”,产业升级仅限于产品和工艺升级,而

8、最重要的功能升级被牢牢限制,因而极有可能被限制于“代工一出口微利化一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一价值链攀升能力缺失”的非意愿的恶性循环的发展路径。当代工企业沿着VC在价值链上实现功能升级时,会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主导企业的控制者地位,产生竞争效应,影响其全球利益,因而会遭遇其在国际市场上运用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的围追堵截。 2.V收益分配的不平衡、非对称造成资金积累困难。由于在买方驱动型价值链下,各主体之间市场势力存在巨大差异,如迪斯尼、沃尔玛等显然属于寡头垄断企业,而国内众多的以产业集群形式存在的行业基本上属于完全竞争状态,这种买卖双方市场势力的差异使国际市场处于买方垄断的地位,从而国

9、外企业获取价值链中收益的绝大部分份额,而大部分玩具企业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利润,即收益分配的不平衡.以玩具行业为例,06德国世界杯赛场吉祥物“格里奥,市场售价为19。9欧元,而扬州玩具企业的出厂价仅为15欧元。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4多美元的“爱心熊”,扬州玩具企业的加工费只有美元。根据在扬州等地对企业的调研得知,即使在销售状况良好的年份,大部分玩具企业的毛利率也仅在5左右。同样,以贴牌代工生产融入GC还面临收益的非对称性问题。由于制造环节原材料价格、工人工资水平等信息比较透明,成本信息易于掌握,再加上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单个企业与国外客户相比缺乏议价能力。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难以获取市场规模

10、扩张带来的收益,而在面临冲击时,客户和中间商的后向压榨则进一步缩小玩具企业的利润空间。如自208年以来上调了许多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但这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收益并没有被生产企业获得,而是被中间商、国际大买家以更低的价格侵蚀掉。 3在“被俘获的价值链中,由于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供应者的不断进入和廉价商品的竞争效应,过去依赖于国际大买家可以获得的某些明显的优势;其存在的基础已经被严重侵蚀,代之以越来越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进程将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毒害。过去,发展中国家企业加入像美国那样的大买家的采购供应链,其优势至少是可以获得很丰厚的毛利,可以要求用美元这种硬通货支付,

11、企业除了负责订单的生产外,不要冒什么风险而且没有什么责任。但是,现在除了这些优势中的某些已经变成了劣势外(如人民市升值过程中使用美元支付成为一种风险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缺陷是容易对买方产生过度依赖,缺少对企业未来的独立控制和规划,受制于买方承诺的易变性和脆弱性,经常处于买方对低成本和低价格的压力之中,等等。尤其是这类依赖性的产生,最容易毒害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的创新意识,形成所谓的“煮青蛙”效应。4.在GVC条件下,作为国际代工者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全球品牌和独立构建国内外销售终端渠道时,会遭遇到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和产品标准体系的跨国公司和掌握国际需求市场销售终端通路与品

12、牌的国际大买家的“结构封锁”(postion blck),因此所谓的“出口中学习”(earningby eporng),最多学到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的技能,而根本学不到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功能升级技能。理论上,按照出口中学习的研究范式,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完全应该把在这么多年出口实践中学到的技能直接运用到为国内市场的制造和品牌建设上来,但是据我们的考察,对运作在“被俘获”的价值链中的企业来说,这种成功的案例很少。即使是某些初步成功的案例,也属于不稳定的情形.因为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发达国家的大买家往往不允许代工企业自己销售,尤其不允许把为其代工制品直接销往代工方国内市场,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狭窄的企业技

13、能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向GVC的高端攀升,而被限制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微利化、低技术创新含量的全球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与组装环节。因此,在GVC条件下作为国际代工方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很难积累起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高级要素,如创新、品牌、全球销售渠道与高级人才等,而且,面临高技术、高收入工作岗位竞争和流失的困境,难以在本国范围内构建“高端岗位一高工资收入一高端需求一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补偿高端岗位创造的经济发展循环机制。 融入俘获型G对一体化的弱化效应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以低端切入加入VC体系中,被国际大买家所主导的所“俘获”,来自发达国家大买家的订单的变化,像一个中枢神经指挥系统一样牢牢地控制着

14、中国制造的命运。这对实现产业升级可能出现的障碍,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都以价值链上的纵向关系为切入点,对许多产业的升级前景或途径进行了分析。但跳出产业的范畴,从GV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目前尚没有引起广泛注意。正如前面提到的,以制造环节低端融入GC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弱化效应,这来自于对国内产业体系完整性的损害。 1。NV中的地区专业化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带来各种交易成本的下降,使要素、商品等可以在不同区域间顺畅的流动。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这种要素(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等)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产业集聚和技术溢出的发生,正是集聚效应带来的外部经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并

15、形成地方专业化.在Hendson(174)、藤田昌久等(199)的城市体系模型,理论基础都是要素流动以及规模报酬所带来的集聚经济,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通过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的城市网络,是以中心城市(如上海)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在空间上的有效布局.这种空间布局反映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联系,这种城市体系以地区专业化为基础,发挥了集聚经济效应,以此形成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城市之间的要素、商品、信息、技术等的流动使这些城市或区域形成网络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这种通过产业关联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或表现形式主要有: ()要素流动。生产要素

16、包括劳动力、资本、企业家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提高的驱动力,也是区域一体化的表现。大量资本的迅速聚集,促进了整个区域的产业整合,产业互补效应开始显现.以IT业为例,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海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芯片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产业链;苏锡常地区则发展成为IT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无锡则形成“日资高地”,偏重于通信和PC相关零部件的生产。近几年更是有许多浙江企业将总部迁到上海,利用上海的先进服务业,如浙江宁波的雅戈尔、杉杉,温州的正泰、均瑶等,都将总部迁到了上海。截止20年已经吸引了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8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家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244家跨国公司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