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293233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小班民间游戏集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炒黄豆 摸白菜猫捉老鼠 丢手绢跳皮筋 抓尾巴踢沙包 水果蹲 跳房子 城门城门几丈高 捕小鱼 老鹰捉小鸡 扔沙包 捉迷藏 老狼老狼几点了 赶小猪 拉大锯 官打捉贼 石头、剪子、布 切西瓜 木头人 地雷爆炸推小车 老鼠钻风箱跳方格 攻城堡吹泡泡 挤油堆馒头 拍手背打靶 脚尖脚跟脚尖跳 推荐精选 1、让幼儿利用已有的材料(平衡木、积木、塑胶板)建构不同的桥,并分别上去走一走,提醒幼儿小心。2、集中:讲讲每座桥的不同之处,请几名幼儿示范,说说自己是怎样又快又稳地过桥的。3、幼儿自由练习,体验在不同障碍物上行走的难易度,手眼协调。4、集中:教师:“小动物们得到你们的帮助,又能吃到食物了,为了表示感谢,送

2、来了好多吃的,咱们一起去运回来,好吗?”5、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把食物(沙包、硬纸板、雪花片)运回来,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运食物。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三、放松:1、总结性评价,对幼儿愿意帮助别人、动脑筋想出的各种办法给予表扬和肯定。2、一起做放松运动:甩手、扭腰、晃头、捶腿等。3、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收拾材料后回班。做冰块玩法1大家一起念儿歌:“做冰块,做冰块,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圆。”2念到最后一个字时,每个幼儿都必须停住不动,并尽量摆出各种不同的身体造型,就像真的被冰“冻”住了一样。3如有幼儿动了,则要受惩罚。如让他伸出一只手,周围的同伴一起念:“你是一个小调皮,伸出手来打三下,

3、一二三。”轻轻地、象征性地打过后,游戏继续。4如没有人动,教师可说“太阳出来了,冰九化掉了”,幼儿可以自由地动了。5游戏可反复进行。提示1发展幼儿的坚持性和想象力。推荐精选2儿歌也可以自己改编。中班民间游戏推荐挤油、系绸带、老鼠笼、打“靶”、金锁银锁、荷花几时开、锤子剪刀布、跳房子、抬花轿、“盲人”捉鱼、瞎子和拐子、地雷爆炸、揪尾巴、炒黄豆、炒豆豆、跨步子、黄狼偷鸡、扔砖、抽陀螺、斗鸡、弹弹球、两人三足,还有很多.风筝: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上。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风筝”的叫法。风筝是用细竹条作骨架,贴上鲜艳的纸或

4、丝绸,再画上画。到了宋代,清明节放风筝就成为一种我们喜爱的活动。香包:古时候,每当端午节,家里的长辈用棉布、丝绸等材料制成香包,在里面填上带香味的药材,戴在小孩子的胸前或挂在床头,可以除病求福。等过了端午节就把戴过的香包扔掉,表示弃除疾病。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别人扔的香包,可千万不能捡啊。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

5、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空竹: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种著名的民间玩具。用两根小竹棍拴线,缠在木轴上抖动,空竹高速旋转而发出声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为春季的玩具了,人们在胡同里、院落中抖响空竹,悠扬悦耳的声响便在北京城内此起彼伏。挂虎与大座狮:挂虎、大座狮是民间用来辟邪的挂饰,用泥土和纸浆制成,有黑白、彩色两种,线条的变化很多,色彩的对比强。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挂虎从戏中的面

6、具变化而来,后来被农民挂于门上,用以迎新驱鬼。泥叫叫:泥叫叫是一种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颜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适宜儿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种,如:鸟哨、鱼哨、猪哨等。陶响球:陶响球是一种重要原始乐器,也是最早的声音玩具。出土的陶响球都是陶质的球形,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有弹子或沙粒,摇动时哗哗作响。九连环:起源于古代民间,在清代,妇女儿童都喜欢玩九连环。九连环被国外认为是人类发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奥妙是开解方法的巧妙和复杂。推荐精选拨浪鼓:拨浪鼓本来是一种古乐器,后来失去奏乐的作用,成为儿童的玩具。拨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于两侧的小球击鼓发声。各个地区的拨浪鼓形状不一,有长如腰鼓的,

7、也有扁似大鼓的,还有四鼓叠加的,发声时高高低低,响亮悦耳。踢毽子:毽子有多样,踢法有多种。从前之毽,多以软皮革缝裹一稍厚的铜制钱,上面再缝一竖立皮管,管中插鸡毛撮(中间插绒毛,四边用翎毛装饰),名为鸡毛毽。裁纸为条,插入铜制钱方孔中做成的,名为纸毽。近年流行的毽子是用六块彩色布缝为立方,中间装砂子或玉米粒。毽子的踢法,简单的,以次数多少决胜负;复杂的,编左踢、右踢、左尖、右尖、左拐、右拐、剪子股、眼镜等动作成套比赛。清朝山东栖霞籍学者郝懿行记当时踢毽的情形是:“三四人入局,对踢承乘,比应宛转回翔。”跳绳:古称“跳百索”。有二人摇绳,一人或多人跳的,有一人跳的,有一人跳前面带一人或前后各带一人的

8、各种跳法。以一人独跳变化最多,有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麻花阵、旋风、倒抡绳、跑跳、蹲跳等花样。跳方:又称蹴瓦、跳房。在平地上画并排五六个大方格,二人或四五人参加,依次出场。用一碎瓦片,称为“瓦儿”,或用布毽代替,此时也叫做“瓦儿”。抛“瓦儿”于第一格,单脚跳动,蹴“瓦儿”向前,一格一格跳过,行进中“瓦儿”压界线,名为压杠,脚踏界线,名为踩杠,双脚着地,名为脚落地,跳至一格,脚动二次,名为活动脚,都算犯规(“坏了”),犯规即出局等待下一轮。按规则跳完一个来回,即算跳完一格,再抛“瓦儿”于第二格,由第二格蹴瓦向前。跳完全部格子,取得资格,背对房格,将“瓦儿”由头顶向后抛出,名为背瓦,“瓦儿”落在

9、哪一格,哪一格即为胜者的“房子”,胜者在这一格画上记号,名为“盖房子”,此后胜者再跳至自己“房子”的一格时,可以落脚休息,而别人必须蹴瓦跳过这一处“房子”,若“瓦儿”落在别人的房子里,或压了别人“房子”的界线都算犯规。背瓦时出界或压杠,也算犯规,当次所跳格子无效。最后以盖“房子”的多少排名次。拾石子:又称拾子儿、拾磨个、抓骨拐、拾节骨等。一般用五只磨光的石球或猪脚骨为玩具,玩法多种,玩时伴之以歌谣,节奏分明。流行在龙口民间的一种玩法是:“窝一窝”将手中的五个“磨个”中的一枚(这一枚称为“头”或“俏儿”)抛向空中,而将其余四枚放在地上,腾出手来接住空中落下的“俏儿”,再唱“窝二圆窝三团”每唱一句

10、,即抛“俏儿”于空中,趁间以手拨地下“磨个”,使其中三个成靠紧的“品”字形,然后接住“俏儿”唱“窝成哥哥一上”,唱这句时,抛出“俏儿”,拾起地上另一个“磨个”,摞在“品”字上,接住“俏儿”,再唱“窝成哥哥二拉杠-”,唱时低低抛起“俏儿”,手心向下,中指下弯用食指和无名指接夹住“俏儿”,再唱“打倒-一盘个-”,唱时,甩出“俏儿”将摞起的“磨个”打倒,再拾起“俏儿”,抛起,抓起地上四个“磨个”于手中,再接住“俏儿”,五子在手,即为“满一盘”。若唱出一句没有完成相应的动作,或者“俏儿”落地,都算“坏了”,罚当次出局,等待下轮。如此反复比赛,最后以完成“盘”数的多少排名次。摸白菜:参加人数不限,先抽签

11、选一人为“当家的”,选一人为“鹰”。“当家的”搂“鹰”于怀,坐地上,所坐之处即为“家”。准备就绪,其余所有参加者站“家”前齐声唱谣:推荐精选“踩白秸,摸白菜,摸摸哪儿再回来?”“当家的”即指前方某物,如墙壁、槐树、草垛等,唱答:“摸摸再回来!”参加者即跑去摸摸所指之物,返回,“当家的”问:“好了吗?”众答:“好啦!”“当家的”说:“好了放鹰啦?”众答:“放吧。”“当家的”即松手放“鹰”出来。“鹰”可追拿参加者中的任何一人,大家则纷纷奔“家”,在被“鹰”追上之前,用手拍到“当家的”就算到“家”,“鹰”即不得再追,到“家”之前被“鹰”追上抓到,这一局就算结束。重新开始时,上一局被“鹰”捉到的人做“

12、鹰”,上一局的“鹰”改做“当家的”。打尖:男孩的游戏。24人参加,用一根拇指粗、3寸长的圆木,两头削尖,即为玩具“尖”,再找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棍做“板”。在墙根下画一个“锅”,或方形或圆形,在距“锅”2米左右处划一道“兑尖”线。游戏开始,“亮片”分帮,“刚均宝”分先后,再约定“满盘”的“丈数”。甲方打,乙方一人站在兑尖线上向“锅”中投“尖”,投在“锅”内成死局,换乙方打。“尖”三分之二在“锅”内为一点,三分之二在“锅”外为二点,全在“锅”外为三点,每一点打一“板”,打时用“板”“砍”“尖”的一端,使其跃起,趁势于空中击打,打得越远越好。打出的“尖”离“锅”不足一尺为败局。打得远了,由打的一方“要

13、丈”,比如甲方要一丈,乙方无异议,就说:“准了。”乙方不同意,就要丈量,一E2D5加一“板”为一丈,量过,要数过高则受罚成败局。谁先打满规定的丈数即为胜家。炸果果:二人对面站立,两手相牵,抖动出节拍,齐唱:“炸,炸,炸果果,腰里一个铁索索。翻开,掉开,吱吜,过来!”唱最后一句时,牵着的手举过头顶,各个后转身,变成背后拉手的姿势,谓之“变老虎”。背张哥:二人背贴背站立,以臂肘在身后相挽,互相背起放下,动作有节奏,伴之以歌谣:“天上是啥?”“星星。”“地上是啥?”“烧饼。”“水里是啥?”“水老鸹。”“得儿呱儿,反过来你背背我吧!”其他游戏:还有磨悠转儿、紧紧、斗拐、三角斗、叮当油、轱辘锅、挤加油、

14、拉拉秧、木头人、踢盘盘、割韭菜、杀羊羔、扯皮条、打瓦(打阎王)、打片儿、老鹞叼鸡、小鸡赶火烧、摔洼洼、打猴、打观音鼻子、挑急急令(跑急急令)、拉锯、打黑驴、占地窝、骑马打仗、跑十步、夹棍、打洋片、飘窝、弹弹儿、数蜻蜓判、打猴(打皮猴、打懒老婆)、打冰溜滑、马虎叼羊、溜鞋底、跳龙门、指星勾月、吊老鹞等。民间游戏教案:拾果果活动目标:1、让幼儿很乐意参加玩石子活动,发展幼儿抛、接、碰、撒石子的技巧。2、满足幼儿玩的需要,对玩石子产生兴趣,主动探索对石子的玩法。3、手腕、手部胡 肌肉灵活性。4、跟随音乐,按规则开心的玩石子。准备:1、每人五颗石子光滑、均匀,大小如玻璃球;2、也可以是人数的一半,音乐

15、伴奏带。3、在室内的课桌上或活动场地。活动过程:1、幼儿自由探索石子的玩法。如:抛、接、碰、滚着玩2、教师做拾果果游戏,讲述玩法与规则:用右手把5颗石子随意撒在地上,5颗石子间的距离要均匀。教师随意拿起1颗,抛向空中,在石子落下之前把地上的任意1颗抓起,在接住空中落下的石子,依次把地上的4颗石子一一抓起。如果在抓起地上的石子时,来不及接住空中落下的石子,就算失败。5颗石子随意撒在地上,两两在一起,一个单独的。(需要技巧)教师拿起单独的一个抛向空中,然后抓起地上的任意两个,再接住空中落下来的石子,把这两个放在地上或左手中,同样的方式把另一组石子抓起。撒下5颗石子,先抓起3颗,再抓起1颗。用巧力把5颗石子撒在地上,拿起1颗 ,用以上同样的方法抓起4颗。把1颗石子用力向空中一抛,把4颗石子拍在地上,然后接住空中落下来的石子;再抛一次,乘机把地上的4颗石子抓起接住空中落下来的石子。这样两次,并说着儿歌:大把一抓,小把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