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29270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遗热:中国丹霞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时间2010年8月2口05: 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8 月1 口18: 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 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据悉,经过激烈的辩论,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的20个 成员(中国是成员国,必须回避)绝大部分发表支持意见,认为中国 丹霞符合世界遗产第七、八条标准,经最后投票表决,中国丹霞 以压倒优势获得通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http:/ 02/100320806429.shtml一世界自然遗产的定义二世界自然遗产的评判标准三丹霞地貌的特征四中国和世界丹霞地貌的

2、分布地区五丹霞地貌地质形成六中国丹霞地貌的著名景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景点)一 世界自然遗产的定义LLLL自然遗产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 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 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 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 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 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 定的自然地带。中国有哪些世界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和武夷山为世界双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武陵源、九 寨沟、黄龙三处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7 处遗产分布于山东、安徽、湖南、四川、 福建五省oV1I中国的丹霞地貌中国丹霞是一

3、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 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罠山、 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二世界自然遗产的评判标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 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 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ill!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遍价值的地质 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 生态区;ill!从科学、保护或自然

4、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 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中国丹霞具有的世界遗产标准: 包含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独特自然美和 美学重要性的地区 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 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 过程=J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 地,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 地1!依据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第137款,中国丹霞系列提名6个提名 地属于:KM b) the same type of propert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graphical zone;中国丹霞提名地是华南湿润

5、区、临水型丹霞 的代表,具有共同地域特征的同类自然遗产。所有提名地都位于 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完全可以代表本区内的中国丹霞景观。 c) the same geological, geomorphological formation, the same biogeographic province, or the same ecosystem type; 中国丹霞同 处于中生代活化的华南板块大地构造区,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地质 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背景,全部发育在白垩纪红色陆相粗碎屑沉 积岩上,共同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之下,形成丰富多彩的丹霞景观,发育了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陆地生态系统。因此,中国丹

6、霞符合b)、c)两种情况,在地球科学、生物与 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方面具有共同的突出普遍价值,因而以“系列 遗产”的方式提名。三丹霞地貌的特征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 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 “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 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 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 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 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 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 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 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 地层发生倾

7、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 盆地抬升,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 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 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景区通 常称这类景观为一线天、不见天。 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 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 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 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 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 、石墙或石柱等地貌。111:1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 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 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 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 石墙或石柱等地貌1水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 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

8、各 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 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 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 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 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洞1溶洞继而发育为溶沟。或者 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 发育有石钟乳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 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然正殿,里面供奉着佛教的菩萨 与关公像,显示汉人宗教崇拜的 多元化; 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丹 霞山有一片岩就称为锦石岩我们看到的丹霞峰林,是红砂岩受到水的强烈侵蚀分割、溶蚀以及重 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焰世界和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地区世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巴西高原和安第

9、斯山脉、欧洲中南部和英国、非洲中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亚、西亚等地,约30个国家共80处,其中不少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湿润区,温带湿润一半湿润区、半干旱一 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部高寒 干旱山地型丹置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彦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五丹霞地貌地质形成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 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 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 铲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 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 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 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形成原

10、因Ml ea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 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 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 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 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 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 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 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 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舖方尙一致的發敲。廛 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 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5 = 11=:I7j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 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 和溶洞,或

11、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 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 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 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 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 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 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 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 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a* :顶平、身陡、麓缓前往长老峰的栈道崖之上,不仅有道观,也有佛寺。 寺的规模比道观大很多,不论在道 还是在佛寺,满眼尽是青山绿水山下有一弯曲水

12、,名为翔龙湖7:沪遗的最大困难:“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但7 1是中国学者的命名,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1丹霞地貌所处的地层,国际地学界已有定论,叫做“红层”。拿一个国 外学者没见过的名词去申遗,无异于问道于盲。丹霞景观有独特的美学 价值,因此有专家建议用“丹霞景观”代替“丹霞地貌”来申遗。但此 建议遭到丹霞地貌专家彭华教授的反对,在他看来,“景观”失去了地 理地质学上的意义,贬低了中国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果。“如果一堆红色石头景观都可以申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显得太低! 以申遗促学术,是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 成功申遗,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国际地学界的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 国门的一个途径。但国外专家认为,科学无捷径,只有通过在国际权威 刊物上发表论文,先确立丹霞地貌的国际学术地位,然后用“丹霞地貌 申遗才顺理成章。经过会议讨论,最终采纳折中方案,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 改为“中国丹霞”。感谢观看淮阴师范学院08汉语言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