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28382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语文课 题、星星变奏曲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过程方法。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2、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过 程设计教 学 内容及 问题情 境学生 活 动设计 意图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配乐播放星空的画面)仰望天上的星河,你曾想起过什么?是想起过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星河里散步?还是想起过嫦娥在月亮里望着星星飘过而有着难言的寂寞?有一位诗人,仰望星河,在这里诉说情怀。让我们伴着星星伴奏曲的旋律,走近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二.介绍朦胧诗派及作者多媒体展示:1.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

3、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进入情境自由阅读教师出示的助读资料了解朦胧诗派音乐美图片美和诗歌美的结合,为课堂营造浓浓的氛围积累一些文学常识,又可以帮助学

4、生了解诗歌的一些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动设计 意图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

5、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思考交流: (1).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四.具体赏析 1.第一诗节多媒体出示要求:()请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找出其中具体的物象,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2)这些物象有什么共同点?(

6、3)他们象征了什么?教师适当总结:(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

7、形,更显了解作家及作品听读感知诗歌内容参考课后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诗歌思考相关内容集体交流读诗句找意象说理由在老师配乐泛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冲击,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相关问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很快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在赏析诗歌优美语言的同时,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的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轻了他们的认知难度.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尊重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 教 学 内 容 及 问题 情 境学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

8、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

9、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2.第二节诗请同学们运用学习第一节诗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二节诗探究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4).诗节中的物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交流明确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瘦小的星”比喻并

10、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3)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4)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

11、光明.读诗句找意象说理由小组探究问题集体交流理解内涵这部分内容是诗歌学习的难点,所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分解难度,加强了集体的交流并且用学习第一节诗的方法来指导第二节诗的学习,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性,学生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教学 内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活动设 计 意 图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五拓展延伸介绍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对学生进行教育.六。课堂总结同学们,仰望星

12、空,也许我们会想到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星河里漫步,也许我们会感受到美丽嫦娥的寂寞,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有更博大的胸怀,对未来和明天进行思索,让我们都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吧.积累诗句,受到情感教育理解总理诗歌的主题,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作业设计1.积累一些你喜欢的朦胧诗。如:汪国真、席慕容的作品,并背诵两首。2。查阅一些朦胧诗派的相关资料试着写一首小诗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温情浪漫寒冷残酷光明 对比教学反思相关链接相关链接一星星变奏曲鉴赏(杨益萍、阿刚)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

13、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