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28334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赣州市2016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2016年5月本试题分第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人重礼治,可追溯至殷、周之际。殷商青铜文明鼎盛,经济实力空前,然牧野一战,殷帝国居然顷刻覆亡,就连周人亦感震惊!周人应如何避免重蹈殷人覆辙,如何确立长治久安的立国之道?在此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周公总结殷人亡国教训,认为主要原因是纣王“不敬其德”,民心尽丧。为此,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用人性化的政策赢得民心。周公从道德高度对贵族下达严禁酗酒、盘桓于田猎、欺侮鳏寡之人等禁令;同时提出敬德、保民、慎罚、孝友等德目。为了将上述理念落实,避免流于空谈,周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新政以道德为立国之本,意

3、义深远。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周公制作之本意,是要“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代礼乐制度,是周人道德觉醒与理性精神的展现,中华礼乐文明的底蕴由此奠定。周公制礼作乐,昭示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春秋时期,尽管礼乐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精英依然坚定地将礼视为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晋大夫叔向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礼犹如推行政教的车舆,怠慢于礼,必然导致内乱。鲁大夫孟僖子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喻礼为立身的躯干,无礼则无法立足社会。郑大夫游吉说

4、,“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以礼为“天经”“地义”的同义词。左传用“礼也”“非礼也”作为臧否事件人物的最高判词。其后,经过孔子的倡导,以及七十子的阐发与弘扬,礼乐文化与儒家性善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及民生日用融为一体,不断完善,所有礼仪,均被纳入吉、凶、军、宾、嘉五礼的框架之中。同时,学理日趋缜密,并出现了作为礼学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与礼记等三部经典,学术与治术兼包,影响深远。经过千年熏陶,华夏民族形成共识:天地之间有公理,有正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之至,天下顺之,失道之至,亲戚叛之;人有良知;等等。这些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

5、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历代有识之士无不高倡礼治,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时期,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转折点,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成为在方言与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

6、互歧,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摘编自彭林道德理性:中华礼乐文明之魂,有删改)1下列对“周公制礼作乐”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认为殷人亡国主要是因为纣王“不敬其德”,为避免重蹈殷人覆辙,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用人性化政策赢得民心。B周公新政以道德为立国之本,为了避免流于空谈,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典章制度和行为准则。C周公制作礼乐是要“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这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D包含了敬德、保民、慎罚、孝友等德目在内的周代礼乐制

7、度,是周人道德觉醒与理性精神的展现,中国文化的底蕴由此奠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的大夫都认为,礼犹如推行政教的车舆,怠慢于礼,必然导致内乱;礼为立身的躯干,无礼则无法立足社会;礼是“天经”“地义”的同义词。B礼乐文化经孔子的倡导及七十子的阐发与弘扬,与儒家性善论、人生目标等融为一体,不断完善,所有礼仪,均被纳入吉、凶、军、宾、嘉五礼的框架之中。C在孔子及其弟子时期,学理日趋缜密,并出现了作为礼学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与礼记等三部经典,学术与治术兼包,影响深远。D中国人从束发开始,在人生转折点处,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

8、“人生礼仪”来指导人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礼乐遭受严重破坏,但“礼”依然被社会精英们视为大经大法。左传用“礼也”“非礼也”作为臧否事件人物的最高判词。B中国历代有识之士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C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对礼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也确保了中国文化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D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有“礼”这个社会活动的准则,有“礼”这个凝聚民族的核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6每

9、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俊,宣府前卫人。嗣世职,为本卫指挥使。累擢大同游击将军。弘治十二年以功进都指挥同知。火筛入大同左卫,大掠八日。俊遣兵三百邀其前,复分兵三百为策应,而亲御之荆东庄。依河结营,击却三万余骑。帝大喜,立擢都督佥事。未几,总兵官王玺失事被征,即命俊代之。其冬,以寇入戴罪,寻移镇宣府。中官苗逵督师延绥,檄大同、宣府卒为探骑。俊持不遣,逵遂劾俊。帝宥俊,而命发卒如逵言。武宗初立,寇乘丧大入,连营二十余里。俊遣诸将各帅三千人,分扼要害。俄,寇由新开口毁垣入,将士遽前迎敌;诸将各帅所部拒于虞台岭。俊急帅三千人赴援,道伤足,以兵属都指挥曹泰。泰至鹿角山,被围。俊力疾,益

10、调兵五千人,持三日粮,驰解泰围。又分兵济诸将,或溃围出,或阻山涧,援绝死。诸军已大困,收兵还。寇追之,行且战,仅得入万全右卫城,士马死亡无算。俊及中官刘清、巡抚李进皆征还。御史郭东山言,俊扶病驰援,劝惩不宜偏废,乃许赎罪。正德五年,起署都督同知,典神威营操练。明年六月,贼杨虎等自山西十八盘还,破武安,掠武城、景州,转入文安。都指挥、佥事屡败,请济师。乃命俊充副总兵,与参将统京军千人讨之。往来近畿数月,不能创贼。已,朝议调边军协守,贼遂连败。明年三月,众贼败奔登州、莱州。总兵檄俊军莱州,合诸将邀之。贼遂北走,转掠宝坻、香河、玉田,俊急偕将士遏之。帝喜,劳以白金。贼由武清西去。未几,得疾召还。后贼

11、平,实授都督同知。久之,卒。俊为边将,持廉,有谋勇。其殁也,家无赢资。(节选自明史张俊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俊遣兵三百邀其前 邀:拦击B俊力疾,益调兵五千人 益:增加C劝惩不宜偏废 劝:奖励D总兵檄俊军莱州 军:军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世职”指继承世代承袭的官职,是世袭制中官职方面的一种传承。本文“嗣世职,任本卫指挥使”是指张俊继承了世袭官职“本卫指挥使”。B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是古代两种常用的纪年方法。前者如本文的“正德五年”,后者如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C“畿”原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

12、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近畿”是指靠近京城周边的区域。D明史,按记史时间排列,是二十四中的倒数第二部,位于清史稿之前,它是一部记载明王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俊有勇有谋。火筛入侵抢掠,张俊既“遣兵”又“分兵”,且亲自率军抵御,傍河扎营,击退了三万余敌寇骑兵。B张俊英勇奋战。敌寇乘丧入侵,张俊带伤率军五千解救诸将,但此战终究失利;御史郭东山认为他扶病驰援,于是允许他立功赎罪。C张俊功劳显著。因功劳进升都指挥同知,因击退三万余敌寇被提拔都督佥事,在平定杨虎等贼寇中有功劳被授予都督同知。D张俊廉洁自律。作为防守边疆的将领,张俊能坚守廉洁,他去世的时候,

13、家里竟然没有多余的钱财。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俊持不遣,逵遂劾俊。帝宥俊,而命发卒如逵言。(5分) 译:(2)起署都督同知,典神威营操练。明年六月,贼杨虎等自山西十八盘还,破武安。(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溪兴 夏日登车盖亭 杜荀鹤 蔡确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注释: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系作者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瓦瓯:陶制的小盆。蔡确:北宋诗人。元祐元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因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8.

14、夏日登车盖亭一诗的尾句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9.请简要分析以上两首诗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及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_ , _。(2)苏轼赤壁赋中的“_,_”,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3)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 , ”一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乙 选考题(25分)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女儿的拥抱刘向阳那天,对门的马家格外热闹。阵阵欢声笑语穿过墙壁,飘进了老冯的耳朵。不年不节的,这是咋啦?正疑惑着,传来了敲门声。开门,见是马婶,手里还端着一碗刚出锅的水饺。马婶仰起幸福的溢满了皱纹的脸,一边将碗递到老冯的手上一边说:“老冯啊,孩子们都来给我过节了!”“什么节?”“母亲节,现在都时兴过洋节了。听说下个月的第三个周日是父亲节,你家儿子和闺女也会来给你过的!”“那是,那是!”老冯连连点头应承。 老冯去翻日历。果然,今天的日历上赫然印着“母亲节”三个大红字。老冯再往后翻,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