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27362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优秀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3.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 感知艺术形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的: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故事情节。3. 检查巩固生字词。教学步骤:一. 析题与作者、作品简介: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

2、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 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 却因 “文章大好人大怪 ”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

3、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3.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贡士参加殿试,

4、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反映那个社会的状况的语句,下堂课讨论。巩固字词,识记文学常识。精品文档二.检查字词预习1.布置预习,查字典给自己认为的难点字词注音,并解释。2.课堂习题检查按要求填空(在括号内填拼音或字词)星宿( xi )斋公( zhi)醉 xn(醺) l i蛤蟆(癞) yn 王(阎 )紧(攥 zun)带挈( qi )腆( ti n) 啐( cu)嗑( h)讳( hu)兀( w)绾( wn)轩(敞 ch ng)瘟( wn)桑梓( z)解释下列词语作揖:拱手行礼。倒运:倒霉,交上坏运。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商酌:

5、商量,考虑。不省人事: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省,知觉、明白。唯唯连声:(书 152)体统:(书 152)见教:(书 153)盘费:(书 153)尖酸:(书 158)小心:(书 158)何消:(159)些须:(书 161)桑梓:(书 162)三.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3.以“中举 ”为界,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 1 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 3 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4.再次阅读课文,从范进的遭遇中,你对范

6、进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认识,摘录下 作业布置板书范进中举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中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二、对比手法的运用1、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精品文档(1)家境(2)地位(3)别人的态度典型:胡屠户另有邻人(4)本人态度2、思考: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明确:范进从 20 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 54 岁才得了个秀才。邻

7、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 “第七名亚元 ”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精彩片段:第五自然段。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拍着手大笑 拍着笑着噫 好了

8、好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三、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1、 思考: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中的描写中了解社会。作品中看似闲笔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作者描写范进中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境遇,我们对范进生活的社会有哪些了解?(1) 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2) 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3)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2 思考: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课后习题一。3 作者对科举

9、制度的态度如何?作为课后思考题。作业布置课后习题二、三。第三课时教学目的.精品文档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上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对故事情节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讨论学习范进等人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特点。二、感知艺术形象1、思考:根据范进的言行, 说说范进对待科举的态度。 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的特点。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 (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 ,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10、。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2、 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 “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的儒生形象。附: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补充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

11、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 “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 “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 ”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

12、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3、其他人物形象(1)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2)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3)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三、刻画人物手法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 “岳父 ”到中举后的 “老爹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

13、范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精品文档的怕人等。结合习题五。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 “中举发疯 ”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 “会有实情 ”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 “举业 ”,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思考:文中还有运用讽刺的地方,请通读全文,把你觉得好笑的地方一一标记出来,想一想笑后隐含着什么?作业布置:比较孔乙己与

14、范进形象第四课时教学目的: 1.欣赏讽刺艺术,读懂课文。2.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教学过程:一、解决遗留问题谈谈你认为课文中好笑的地方。 (笑过之后要想想在笑的背后蕴含的深意)讨论为主,教师点拨。明确: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范进.胡屠户 .张乡绅等人的丑恶形象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憎恶和轻蔑,否定和唾弃,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二、孔乙己与范进1、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 -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设疑(1)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 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 “窃书不能算偷 ”,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 “脸色青白 ”也不肯脱下长衫?(2)范进中举后,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