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27107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理解词中所寄托的情感,鉴赏相关艺术手法。教学重点目标2和3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旧课略二、导入新课由“蓦然回首”一句导入课文。三、整体感知1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21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2、。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

3、绪。有稼轩长短句。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相关动画。3学生诵读课文。4教师点拨,学生粗知词意。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与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是上片写景,下片关人。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上片主要写词人的孤寂和苦闷,下片写出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疏狂情态。这三首词无不围绕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展开。四、探究鉴赏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上片中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提示: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提示: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

4、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同时表达了整理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提示:指词人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

5、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提示:张翰乐于归隐 许氾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5词人对这些人和事各持什么态度?提示: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氾。而赞赏刘备的抱负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6理解词中所用典故。提示: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

6、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氾。“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氾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1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盛况的?提示:焰火:如花

7、树如星雨形态之美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总之,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整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整理词中的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形象。提示: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提示: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

8、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4整理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提示:从整理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整理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整理人格的化身。写出整理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5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提示: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

9、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立意不同。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在对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贺新郎(甚矣吾衰矣)1如何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提示:这是全词的警句。整理因无物,实际上是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青山也似乎以词人为“妩媚”了。这样,就将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

10、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突出了主体形象,进一步加强了主体意识。试想,因为人间知音稀少,只好把无知觉的青山当作朋友互相欣赏,这是何等可悲啊!2如何理解“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提示:表面上好像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所谓名士,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3这首词在写法上的特点有哪些?提示:用典多。4词中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提示:全词以悲慨衰老、怅叹孤零开始,继而强颜欢笑、故作旷达,接以借酒消愁、鄙弃名利,转而牢骚疏狂、奋发昂扬,终以哀叹知音稀少作结。感情哀伤而不低沉,豪壮中有沉郁,表现了稼轩特有的复杂感情。五、课后作业1熟读这三首词,背诵青玉案(元夕)。2结合“课外自读”中的辛词,谈谈自己对辛词的认识。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