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267624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轴对称教学目标: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1、出示主题图:欣赏下面的图形。提问:(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了解学生的原认知)(2)看到这些图形,你能想起什么什么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这是本节课教学的起点)监控:这些图形有什么特

2、征?(3)你能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将这些图形分一分类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监控:依据对称、平移、旋转的相关知识。2、借助分类,体会对称的价值。(1)出示例1上面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对称的知识。提问:这些图形又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什么是对称?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通过观察,结合“松树”、“小草”图,理解相关的概念,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1、出示例题1:松树图、小草图。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2、学生交流:3、学生汇报: 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点B与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3、3小格;点C与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5小格。4、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感知轴对称的概念。(京剧脸谱、英文字母、数字等)5、抽象、概括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师:你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了吗?同桌试着说说。二、课堂练习: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质疑:三角形中有字母K,它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强调:轴对称图形研究的是图形不是图案。三、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画对称图形,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例2的教学(1)学生自主地画出轴对称图形-小房子的另一部分。思考:你是怎么画的?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你在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

4、的?(2)集体交流研讨。提问:画图的步骤。画图中的简洁方法(确定关键点、找到关键点的对称点、连线)(3)教师指导困难的学生: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4)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尤其是窗户的的画法。2结合想象,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P4做一做: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1) 学生先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2) 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四、巩固练习:1、基础题:练习一的第1题:学生独立设计轴对称图形,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画法。2、较难题:练习一的第2题:

5、关键找到图案的对称轴,展开想象。困难的学生可实践操作。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作业布置:课时练作业板书设计: 轴 对 称松树 小草图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和例4。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

6、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平移和旋转概念1、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提问: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提问: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2、揭示概念,引入新知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 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二、在生活中感受

7、平移和旋转,并会画出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1、生活中的平移。(1)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2)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同学听听!再请学生回答。(3)感受平移: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4)再次感受: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1)我们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 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2)提

8、问: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感受旋转: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3)过度: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探究线段、图形旋转的特征。(1)师生共同完成钟表指针旋转其中的一道题,使学生明确从指针的变换方向、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把握线段旋转变换的特征。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汇报: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3)图形的旋转:观察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9、从点、线段、图形的角度观察风车,对应点与原点O连线组成的角有没有变化,对应点与原点连线的长度有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旋转变换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4、画出三角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点与点O连线的旋转,先把OA旋转90度;再把OB旋转90度,连结AB(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抓住“旋转方向、长度、角度”三个特征,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线段的旋转(只须顶点与点O的连线)三、巩固练习:

10、 1、 第6页1题。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判断,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特征。2、 第6页2题。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3、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五、作业:第9页4题、板书设计: 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风车图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三角形图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欣 赏 设 计教材第7页。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重点难

11、点: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引入: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1、提问: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2引起讨论: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1、提问: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提问: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二

12、)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五、布置作业:教材第9页第5题。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图案1 图案2图案3 图案4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欣赏与设计练习课教材第811页。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13、审美情趣。重点难点: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展览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二、学习新课(一)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二)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1、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

14、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2作品展示。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二)巩固练习:第10页第6题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14页例1和例2。教学目标: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较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3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1、 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