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作者的态度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2659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作者的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握作者的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握作者的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握作者的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作者的态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作者的态度考点阐述阅读文章最主要句式为了获取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就是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对语句、语段或 全文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 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在文中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有的是分散在多处。我 们只有在辨别和帅选后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方法:一、通览全文,整体把握。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应知道作者 在文

2、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然后再确定文章的体裁特点的基础上, 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一般说来,论述性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比较直接、明显、集中,在文学类作品中,作者的观点 不直接说出,表现的比较含蓄,需要读者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才可领悟。二、抓住关键,具体分析。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基础上,在具体分析是,要注意抓住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抓要点句。考点解密:文章是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载体,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情感态度碰撞的过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品的核 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达和作者情感的共

3、鸣;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 从文章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项目,属于深层阅读。有 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同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但有时候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文中的某一点、 某一事表达的情感或看法。一般说来,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显性的,直接表现的;记叙类文 章则比较含蓄,是间接的,需要经过一番揣摩,才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和人生见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的思想情感倾向,如爱憎、好恶、赞扬与批评等体现个体情感 价值的。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或事例所持的看法主张以及所蕴含的道理等;作者的态度是指作者在文 中

4、所表现出的肯定与否定、褒与贬等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文体考查时体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记叙类文 章而言重在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的理解认识,对于说明类文章和议论性文章来说重在考查对作者观点和见 解的把握。这类题的考查常见的角度有:直接考查,如理解文中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或观点、态度是什么);间 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等。主要考查内容是正确归纳表述作者的情 感、态度、观点,或者是能对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真题解析:例1. (2011年佛山大自然之歌)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

5、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对象,进而通过 描写对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是寄寓在描述对象中的。同样2011年内江市那树(选文前5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也是如此。这样的考题必须 在对描写对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归纳。本文中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森林。森林在作者笔下充满诗意和灵 气,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由此,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对森林的多种美好感受。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作者“热爱森 林”这一感情层面上,而应当将其拓展、升华。联系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森林,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环境的象征,它寄托了作者向往美好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怀,并且在这种向往中抒发了作

6、者对生命的感悟一一循环回复、 生生不息,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例2.(2011年湖州市最好的圣诞礼物)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解析】此题也是考查对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但文中情感态度是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做这类题要在阅读 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首先要把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和语句提取出来,然后捕捉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从而理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本文开头“古怪”“令人讨厌”“老家伙”等词语表明我和丈夫对老人的 反感和厌恶;后文中“我背过脸” “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 他抢走一样”等语句,又进一步表达了“我”的厌恶之

7、情,表明“我”对老人的躲避态度;当写到儿子投进老 人怀里,“祖孙俩”相依相偎时,“我”情感发展变化一一由厌恶、躲避转变为感动。最后是儿子对老人的完 全信任,老人对儿子温柔的爱抚使我由感动转变为自责、内疚。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例3. (2011年上海龙眼与伞)第-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一的变 化过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人物的心理体现的就是人物情感态度,抓住人物情感态度 的转变就不难找到答案。做题方法和例2相似,抓住人物变化的转折点和体现心理变化的词语句子即可。例如 “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可得知人物由“亢奋”转为“不快”,“我马上意识到自

8、己犯 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就会发现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认识到自己 做错了,感到“羞愧”。例4.(2011年衡州弱种子也要发芽)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 样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理解人物态度。此类题分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 行探究,分析词语中蕴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但解题时仍然要结合全文去分析,从文章后部分那个农民对 自己的残疾儿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同类事物的态度是厌弃冷漠,所以在播种庄稼时对瘪种子也是弃之

9、不用 毫不怜惜。“一一”表现出他对瘪种子的漠视。而“只”字则表现了农民对饱满种子的由衷喜爱。例5. (2011年内江市那树)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 观点,你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解析】此题表面看是谈考生自己的态度,但如果这时考生不假思索只是一味谈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就有可 能出现错误。因为它隐含了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结合那树中作者的观点加以理解。所以做此题先要掌握作 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利用作者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答案】对现代文明应持肯定态度,但要防止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方法提炼:(一)根据考查的形式内容

10、的不同,做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阐述作品中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观点,应该贴近文本内容实际,把握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梳理人与 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全文的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有时考查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通常情况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寄托了作者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所含的情感态度观点,应结合该词语、句子所在上下文进行,关注句子所在的位置、 句子内部的语序、句型修辞等特点。借助上下文分析特定词语、句子,理解遣词造句中流露的情感倾向观点态 度。3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蕴藏在具体物象中,要抓住描写的物象

11、特点才 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4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应注意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 化的各阶段中去概括。(二)掌握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1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2抓住景物特征,人物的语言,体会情感态度。“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可以帮我们辨析其情感态度,要善于根据文中景物描写 的特征看出作者的好恶和褒贬。人物的对话往往流露了作者情感态度,所以,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 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

12、味,通过人物的语言看作者情感态度。3.注意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脉络。散文类文章的阅读,整体上把握好文章脉络是进行文章情感态度观点分析概括的基础。借助对作者行文思 路一步步的梳理,摸清作者的情感走向。整体的基调把握准了,我们在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时就能抓 准相关的核心语言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提取整合。4注意文章题目和记叙段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内容通过题目可得到启示,如记 叙文的题目可能就体现着作者的感情;说明文的题目可能就告诉了说明的对象和特征;议论文的题目就可能包 含着作者的观点看法等。5从作品的文体特征入手来分析。记叙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是通过议论、抒情来画龙点晴的,

13、以作者对 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来表现;议论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在议论中点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结论中重申; 说明文的主旨和态度,在于所介绍的主要对象及对象的属性和内容。因此,根据文体特点抓好这些语句,就能 快速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6.掌握常用的概括表达文章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摘引原文:对于文章表述直接明确的,这是最简捷的方法。统观全文,找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 句子(如文前的点题、文中的抒情、文末的议论等)。改造原句:有时因为要求限制作答字数,或要点分散而需要整合,可采取压缩字数、改用词语、转换表述 等方法将原句进行加工完成概括表达。自我表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表述。关键是要能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内容要点,抓住本质, 要能用恰当简洁的语词表达阅读理解。常常可以通过抓文中关键语句重点词语作重新组合整理来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