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265678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一. 教学内容: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二. 教学目的1. 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过程,能够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和证明,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的内在联系;2. 掌握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利用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求值、化简和证明,了解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内在联系。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推导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及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应用上述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难点:能

2、够正确利用上述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四. 知识分析(一)两角和与差的余弦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方法1:向量法把看成是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可以考虑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来研究。如图1,设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 Pl (,),P2 (,),由于余弦函数是周期为 2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的情况。图1设向量则。另一方面,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于是,对于任意的,都有上述式子成立。推导方法2:三角函数线法设、都是锐角,如图2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Pl ,POP1 ,则Pox。过点P作 MNx 轴于M,则OM即为的余弦线。在这里,我们想法用的三角函数线来表示O

3、M。授课:XXX图2过点P作PAOP1于A,过点A作ABx轴于B,过P作PCAB于C,则OA表示,AP表示,并且PACP1Ox,于是即 要说明此结果是否对任意角都成立,还要做不少推广工作,并且这项推广工作的过程也是比较繁难的,在此就不进行研究了。 2. 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比较与,并且注意到与之间的联系:则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即 3. 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1)上述公式中的都是任意角。 (2)公式右端的两部分为同名三角函数之积,连接符号与左边的连接符号相反。 (3)要注意和(差)角的相对性,掌握角的变化技巧,如,等。(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1. 公式的导出即 2. 公式的理解(1)一样,对任意角均成

4、立,是恒等式。(2)“和差”公式是诱导公式的推广,诱导公式是“和差”公式的特殊形式。如 (3)明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授课:XXX两公式右边均为两乘积项和差形式,但公式中,左边为角的“和”或“差”,右边也为两项之“和”或“差”,而公式中,左边为角的“和”或“差”,右边则为两项之“差”或“和”,另外公式中右边两项均为角的异名函数之积,牢记公式,才能正确使用这些公式。3. 函数的最值( a 、b为常数,为任意角)将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形式可求最值,而此函数为两项之“和”式,所以考虑应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可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形式,化简过程如下: 也可如下化简: 即注:此处内容与教材P143的例

5、4是一种问题,但表示方法稍有不同,目的是要同学们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三)两角和与差的正切1. 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当时,将公式的两边分别相除,有 当coscos0时,将上式的分子分母分别除以coscos,得: 由于, 在中以代,可得授课:XXX 2. 公式的理解 (1)公式成立的条件 公式在,时成立,否则是不成立的。 当tan、tan或tan()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公式,处理有关问题时,应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来解。 (2)公式的变形形式 由得 由得 ; 。(四)倍角公式 1. 本节中公式的证明过程较为简单,只要将中的换作即可得到的形式,再结合平方关系可推得。 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6、公式及变形 另外,。 公式还可变形为升幂公式: , 降幂公式: 以上公式中除且外,其余公式中角为任意角。(五)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授课:XXX 1. 应用三个半角公式时,要特别注意根号前的符号,选取依据是所在的象限的原三角函数的符号。同学们往往误认为是根据cos的符号,确定,、的符号。 如为第二象限角,且,则为第一或第三象限角,可正可负,可正可负,为正。 , 2. 公式,共有三个,即,显然公式由于符号问题有时不方便,后两个无符号问题,但易记混淆。对于后两个公式关键是明确公式的推导,如下: ,同理可推得,后两个公式在化简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升幂公式: 降幂公式,等同于倍角公式的升

7、幂与降幂公式。 升降幂公式主要用于化简、求值、证明,在应用时要根据题目的角的特点,函数的特点及结构特点选取公式。一般地升幂的同时角减小,降幂的同时角增大。【典型例题】 例1. ,求的值。 解析:由 授课:XXX 又由 得 由余弦的和角公式,得 点评:已知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求该角的另一三角函数值时,应注意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从而确定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例2. 已知RtACB中,两垂直边ACb,BCa,斜边ABc,周长为定值l,求斜边c的最小值。 解析:RtACB中C90,ACb,BCa,ABc 则acsinA,bccosA 即当 时,斜边c最小,最小值为。 点评:(1)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应用

8、题的最值问题,必须先写出函数关系式(三角形式),再求最值。 (2)型如的函数均可化为(为确定数值),或化为,再利用三角函数的值域可求最值。例3. 计算:(1) 解析:(1)解法1: 授课:XXX 解法2: (2)公式,可变形为 点评:(1)题(1)中的解法1是正用公式,从而将非特殊角75的正切化为两特殊角45与30的正切,使问题得解;而题(1)中的解法2通过变换凑出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形式,逆用公式使问题得到解决。题(2)是逆用公式求解的。 (2)公式可正用、逆用、变形应用。应用公式解题时,由于所求式子与公式有一定距离,可先变形、整理,再应用公式。 (3)对于型如:(或)的式子,常常分子分母同时除

9、以为(或)的形式,再化为(或)的形式,再用公式即可。 例4. 设是方程的两实根。 求之值。 解析:由题意知: 点评:(1)由tan()如何求待求式的值是难点,而将待求式转化为的待求式是关键,如何转化呢?关键之关键是将原待求式看成分母为“1”的分式,而分母“1”又可表示为授课:XXX (2)由,可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型如,可化为; 型如,可化为; 型如, 可化为 例5. 解答下列各题: (1)求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求的值。 解析:(1) ; (2) 故 (3) 点评:(1)对于第(1)题要注意将变换成,再配以系数2,即可适合二倍角的正弦公式的形式,利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求值; 对于

10、第(2)题首先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求出的值,然后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的值,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的值。 对于第(3)题配上系数2,即为二倍角的正切公式,逆用二倍角正切公式即可。 (2)二倍角公式可正用、逆用、变形用,牢记公式及其特点才能正确灵活地使用二倍角公式; (3)二倍角正弦公式连续使用时要注意构造余弦的二倍角关系,类似地,可以证明恒等式: 授课:XXX 如求值sin10sin50sin70,可以先化为cos20cos40cos80 再化为 同学们可以试着求下面的式子的值: 例6. 已知,求的值。 解析1: 解析2: 平方得 sin、cos可看成方程的两根, 解方程,可得 授课

11、:XXX 点评:已知的一个三角函数值及所在象限,可求2的正弦、余弦、正切,而本题已知三角函数式,可先求出的值,再用二倍角公式,但要判断出,另外本题解法较多,认真研究可以提高解题的灵活变形能力。 例7. 已知的值。 解析: 点评:半角余弦公式的实质是等号左边的角是右边的角的,不一定是单角的形式,根号前面的符号,由所在象限来确定,如果没有给出限定符号的条件,根号前应保留正负两个符号。 例8. 已知的值。 解析:解法1: 利用比例性质:授课:XXX 解法2: 又, 解法3:原式 又, 点评:(1)给值求值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一是先化简(变形)三角式,再代入求值(法2,法3);二是由已知变形,获得所求

12、解的式子(法1),相比而言法2为通法,法1技巧太高不易掌握,法3太麻烦,但它与题型“由的值,求的值”有异曲同工之妙。 (2)法2中用到的化简技巧:,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含有“”时常用到。 (3)法1中的公式在化简三角式中也经常使用。【模拟试题】 1. 下列四个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存在这样的和的值使得 授课:XXX B. 不存在无穷多个和的值使得 C. 对于任意的和有 D. 不存在这样和的值使得 2. 化简的结果是( ) A. sin2x B. cos2x C. cos2x D. sin2x 3. 在ABC中,若,则ABC一定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4. 化简的结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